深挖文獻遺產講好澳故事
澳門文獻遺產意義與世界記憶國際研討會暨功德林寺院創辦一百周年系列活動,近日在本澳展開,與會的各地專家學者有初次訪澳的,亦不乏重臨的,走訪完部分世遺及社區,與社團交流後,對澳門的歷史文化底蘊皆有新的認知、新的感悟。
去年五月,由中國國家檔案局組織申報的《四部醫典》和《澳門功德林寺檔案和手稿(一六四五至一九八○)》兩項文獻檔案,成功入選世界記憶名錄。功德林項目,由澳門文獻信息學會與澳門城市大學世界記憶學術中心聯合和組織挖掘並申報,得此成績,與中央及特區政府乃至各界等助力分不開。
申報過程,涉文獻遺產甚多,涵蓋寺院珍藏和多年形成的古籍、手稿,還有名人書信、字畫、老照片、貝葉經等珍貴文獻六千多件,跨越清初至二十世紀中葉,還有小量明末典籍等,與澳門歷史發展密不可分,極具硏究價値。
夏寶龍主任蒞澳考察調研時提出,希望各界齊心協力擦亮澳門國際大都市的“金名片”。如功德林這些已被挖掘、正待善用的文獻資源,彌足珍貴,從側面反映早期澳門的社會現狀,特別是推動婦女解放及提升女性地位、佛教中國化發展等方面,具有世界意義和現實意義。
未來在推進澳門“一基地”建設的總體思路和基本策略上,須引進創新思維。澳門的珍貴文獻,有不同的歷史與故事,加以善用,可推動“一基地”建設,講好澳門故事。善用文獻資源,更可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彰顯文化形象,既是特區自身的事,更應與國家發展的全局作考量。
歷史文化記憶也是澳門“金名片”,深挖本土文獻資源並發揮應有作用,尤為關鍵。要提升獲公認的文獻資料影響力,須多管齊下,促進世界各地對口機構間的合作,積極增進專項人員間的交流,助力本澳專才成長。
作為世界記憶項目,專家團隊可善用社區及校園平台,以多元方式結合推廣。長遠制訂規範的申報機制,擬好推廣藍圖,在壯大研究團隊層面多想多做,共同讓澳門文獻遺產深入民心。
夏 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