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橋島隧水下互通
深中通道凝聚工程黑科技
珠江口,碧波蕩漾的伶仃洋上一橋飛架東西,天塹從此變通途。舉世矚目的深中通道昨日正式通車試運營,這座連接深圳與中山的超級工程,猶如一條海上巨龍,每一處都是匠心獨運,是當前世界上綜合建設難度最高的跨海集群工程,凝聚了中國工程的“黑科技”,展現奇蹟工程魅力。
世界首例大型隧道
深中通道作為粵港澳大灣區重要核心通道和標誌性工程之一,起自深圳機場互通立交,向西跨越伶仃洋海域,通過萬頃沙互通與南中高速連接,在中山市馬鞍島登陸,與中開高速對接。項目集“橋──島──隧──水下互通”於一體,全長約廿四公里,採用雙向八車道、設計時速一百公里的高標準公路技術標準,是當前世界上綜合建設難度最高的跨海集群工程之一。
東人工島為世界首例水下高速公路樞紐互通,採用“一體兩翼”佈局,與海底隧道連接,並實現與廣深沿江高速等路網的高效順暢連接。全島陸域面積三十四萬平方米,設隧道工程、救援碼頭、供配電配套用房及相關附屬配套設施。其中,隧道工程包括長四百八十米的堰築段隧道、長八百五十五米的島上主線隧道,以及實現交通轉換的四條匝道隧道。
深中隧道長約六點八公里,沉管段約五公里,由三十二個管節及一個最終接頭組成,為內地首次應用、國際首次大規模應用鋼殼混凝土沉管隧道結構,將三十二節“巨無霸”的管節(含一個最終接頭)像搭積木一樣沉放在海床上,並按照設計線形“穿針繡花”式高精度作業對接起來,是世界首例雙向八車道鋼殼混凝土沉管隧道。
西島牽引隧道大橋
西人工島是實現橋、隧道快速交通轉換的重要樞紐,兼有運營管理、應急救援等功能。島體面積達十三點七萬平方米,如大鵬展翅,一手牽着水下“長龍”沉管隧道,一手牽着海上“巨龍”深中大橋。島上建築外飾面結構參考熱帶棕櫚葉的構造肌理,營造海島氛圍的建築景觀空間,同時結合當地亞熱帶氣候,通過鏤空外圍護結構實現通風與遮陽,提高使用舒適性,降低建築能耗。
半小時通珠江兩岸
深中通道從“V”到“A”打通黃金內灣,深圳、中山正式進入“同城時刻”,往來珠江口東西兩岸可不再繞道虎門大橋,車程縮短至三十分鐘內。未來,在中山剛捕撈的脆肉鯇,幾小時後已端上深圳的餐桌,“半小時生活圈”更緊密;“深圳總部+中山基地”等產業合作模式在此上演,兩地優勢互補、共贏發展,充分實現珠江口東岸協同發展。
本報記者 方春城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