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 擇
三個獲導演獎的小品中,《我好肚痛》的故事超級簡單,三個人搶用一格廁所,沒有清晰的主題思想,不可能說出什麼道理,只有明確的戲劇衝突。該部小品在網上也可看到演繹同一劇本的短片,而事實上,在現場觀看時,心裡也幾乎認定這種劇作套路,不是演技教學的訓練小品,可能是一些電視小品的範本。
這類劇作過去一直是澳門學生戲劇活動中的“常客”,在原創風氣沒那麼被重視的年代(其實不遠,大概就是十年八年前),《人與套》、《報紙與包子》、《全都忙》、《咫尺天涯》等一大批從內地引進的小品話劇,曾經在校際戲劇比賽中一再重複被搬演。那是一個沒有太多學校願意聘請專任戲劇導師的年代,況且坊間也真的沒有那麼多專業導師可進入校園。這些簡單、具有一定演出基礎的小品劇,十分適合想演戲卻沒法自己創作演出的戲劇組,雖然原創性不足,卻也培養了一代戲劇工作者,甚至現在帶隊參加校際比賽的老師也曾經演出過這些劇作。
差不多的故事、差不多的佈景、道具、舞台調度,最引人留意的就是演員如何將角色塑造好,各演員之間的交流、整體的戲劇節奏是否恰到好處,這些都是傳統話劇演出的基本功,也正正回應了戲劇的技藝訓練傳統,一個演員出身,身上就要傳承了師傅的幾多本戲。在校際舞台上的《我好肚痛》,對比網上短片的職業演員,技術也許相對稚嫩一點,然而在角色塑造、交流與節奏的掌握都有不俗表現,喜劇感、喜劇節奏不好掌握,《我》劇在這方面表現得相對突出。
當然,戲劇介乎教育與藝術之間,有個可進可退又具挑戰性的中性地帶,到底要訓練技巧還是發揮創意?讓學生自己發聲還是宣導教育意義?也許需回到一些基本問題:要自我成長,還是要討好他人?這是一種選擇。(今年校際戲劇 · 四 · 完)
踱 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