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代本質是壓抑
從各種意義上來說,作者馬克 · 費舍(Mark Fisher)也是英國最重要的互聯網思想家之一,所謂互聯網思想家,意思是他們用互聯網作為寫作的平台,往往有自己的博客或者部落格以及社交帳號。但是費舍所討論的內容卻並不新穎——那就是資本主義。
從十九世紀起,思想家們就已經意識到了資本主義的毒害,以馬克思和恩格斯為代表的革命家,更是構建起了一整套與資本主義針鋒相對的意識形態。然而兩個世紀過去,蘇聯紅場的紅旗緩緩降下後,人們才終於不得不承認資本主義勝了。
與葉利欽一票寡頭或者美國華爾街的狂歡不同,這個世界的絕大多數居民對於資本主義還是共產主義獲勝並不感興趣。事實上,對於知識分子和那些希望世界變得更好的人來說,唯一的變化也只是“想像世界末日比想像資本主義末日更容易”而已。
但是馬克 · 費舍卻在千禧年初就敏銳地洞察到,這個時代的人們或許即將生活在長久的抑鬱情緒之中。這種抑鬱情緒並不是來自於物資的短缺,甚至恰恰相反,它的本質是一種過剩。這種過剩,使得生活在這個世紀的人們將面臨一種極其荒誕的處境,那就是“連基本的工作、社交和私人生活都變得異常困難”。
所謂資本主義的現實主義,指的正是這樣一種卡夫卡式的窒息氛圍。這是一種如同深陷《城堡》世界一樣螺旋式倦怠的陷阱,然而我們每個人都深陷其中。依託資本主義的全球化,這種氛圍也變成了一種無所不在的、《1984》式看不見的老大哥。它讓人用看似自發的行為來自我約束,禁錮思想,同時遮罩真實。直到所有人都成為全球工廠和企業鏈條中一顆沒有靈魂的螺絲為止。
這麼悲哀的事實,很難用輕快或者貼近的方式來描述。因此即便像是大衛 · 格萊伯(David Graeber)這類親身參與過佔領華爾街的思想家,也只能用一種學術論文或者社會評論的口脗來批評。然而費舍卻憑藉自己常年撰寫部落格的經驗,神乎其神地把這樣的時代悲劇性用生動的筆墨記錄了下來。因此,對他最恰如其分的評價就是——二十一世紀最有趣的英國作家。
至於書中所批判的內容,讀者們一定都已經身在其中了。無論你正在求職,面試一個又一個奇形怪狀、百鬼夜行一般的公司;還是已經進入職場,逐漸染上一身的“班味”,眼神裡一日比一日瀰漫着疲憊的喪氣——你一定都不會對書中所描繪的窒息氣氛感到陌生的。
這個時代像極了《千與千尋》中那個遍佈魑魅魍魎的鬼村,人人鬼鬼都在病態的工作間隙享樂狂歡,同時逐漸喪失人性。筆者想起自己小時候看到那個胡吃海塞後變成豬的片段,今天居然仍感到心有餘悸。
心有餘悸,是因為自己也即將被資本主義的現實壓成豬頭餅。
留雨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