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控公共車位促流轉
交通事務局公佈,今年首四月共處罰七宗公共停車場管理不當行為,再引發公眾對公共停車場管理的討論。近年泊車爭議不斷,如公共車場月票車位持續不公;七公共車場突然加價,後因坊間強烈迴響而大部分暫緩;柯維納重型車場停泊率奇低,卻再增建戶外重型車泊位等,反映決策思維與實務操作脫節。
截至今年三月底,本澳仍有十六個公共停車場設月票車位,當中栢蕙月票位高達七百個,佔該停車場泊位比例近七成。其他如南灣栢湖月票位佔比四成二、鄰近民政總署大樓的栢寧公共停車場月票車位佔比三成九、華士古月票位佔比一成五等,都是位處繁華地段,居民最需要停車辦事的地方。
雖然月票車位能為頻繁使用停車場的居民提供便利,亦為公共車場增加穩定收入。但是,現時繁忙區域的停車難問題日益嚴重,經常一位難求,須在門外輪候,又或在附近繞圈找位,增加周邊交通壓力。政府堅持月票位“只退不補、新車場不設月票位”的政策,未能有效應對挑戰,也與增加公共車位流動性政策相矛盾。公共停車場作為緩解停車壓力的重要設施,但公共資源偏向少數群體,亦被公眾認為不公平,且月票位影響車位流轉性,加劇泊車難,政府應考慮逐步取消繁忙區域的月票車位。
反觀,有一些泊車率奇低的公共停車場,如港珠澳大橋東停車場,擁有大量停車位卻長期空置;如現時不少大廈門前停泊電單車,公共停車場的電單車泊位卻“曬蓆”,亦可考慮推出月票車位吸引鐵馬駕駛者。月票車位可以半年或一年為限期,並非長期佔有,以便及時調整比例或取消,調控相關區域車位供應,以適應城市不斷發展的需求。
現時公共停車場已普及應用多種電子收費,但支付方式五花八門,且仍有部分停車場不接受無感支付,支付方式未見統一,令人無所適從。當局宜盡快推動所有公共停車場均可接受“聚易用”的手機掃碼支付,方便駕駛者。
夏 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