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王國伯樂奠基 武俠世界掌門掛帥
令狐昭
一九四○年代末至一九五○年代初,香港人口激增,大部分人生活貧困、謀生不易、居住環境狹窄;除了一直流通的粵語文化,還湧入了上海的都會文化和大眾文化,尤其是一些作家與出版社南遷,為香港文學注入新的活力,而大量同胞的南湧亦帶來了數之不盡的讀者群。那時上海環球出版社負責人羅斌挽着一個大籐箱南下,裏面有一大疊舊稿,日後就憑這些稿件,在香港賺取第一桶金。羅斌是廣東開平人,生於澳門,成長於上海,一九四○年代在上海與馮葆善合辦環球出版社,推出流行雜誌《藍皮書》,以西方偵探小說的翻譯為主打,並且邀得還珠樓主寫《關中九俠》,鄭小平寫《女飛賊黃鶯》,廣受讀者歡迎。羅斌抵港後立即老調重彈,在一九五○年再樹環球招牌,復刊《藍皮書》,內容照辦煮碗,迅即打開銷路。翌年在上環新街開設環球印刷所,為他當時無法想像、之後夢寐以求的傳媒王國奠定基礎。
羅斌打天下的成功要訣,是把在上海盛行一時的讀物如《女飛賊黃鶯》移師香港,慰藉了南來者的思鄉之情。加上香港社會秩序不整,小市民殲滅惡勢力的慾望都投射到女俠黃鶯身上。香港有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政治環境和社會狀態,反而順理成章地繼承了上海原有的偵探小說創作與發表的衣鉢。不過羅斌並非單憑“食老本”起家,他未榮登傳媒大亨之前,乃通俗小說界的伯樂。特別是在環球圖書雜誌出版社的業務不斷擴充之時,旗下刊物多元蕪雜,小說作為環球的核心版圖,須持續輸入新血,因此羅斌悉心栽培了鄭慧、楊天成、杜寧、倪匡、依達等一批通俗作家。在羅斌銳意經營下,“三毫子小說”迅速發展,致使當時的香港流行文學成為一九三○年代至一九四○年代中國大眾文學的接班人,在香港文學史上佔一席位。三毫子小說的滔滔浪潮,其後衝擊了香港電影的走向①,啟迪了陶秦、左几和秦劍等編導中堅,還有楚原等明日之星。
環球經營了十年,便由初時的小型出版社拓展為甚具規模的出版王國。羅斌頭腦靈活,商業觸覺敏銳,眼見梁羽生和金庸的武俠小說在報界大行其道,且獲新興的峨嵋影片公司垂青,他企圖用“合縱連橫”之道,分一杯羹。一九五九年四月一日,他推出了專門刊登武俠小說和武林掌故的雙周刊《武俠世界》,其時最需要一名主編來鎮住“武林群雄”,如此重任何以落在年屆半百的武俠小說作者蹄風的肩膀上?羅斌雖然找不到名家助威,但他獨具慧眼,確信天下間只有蹄風能與梁、金頡頏。蹄風原名周叔華,祖籍廣東南海,在中山大學經濟系畢業,一九四八年到香港米業商會擔任秘書,後來業餘創作武俠小說,又化名“叔子”撰寫馬經,兩個筆名分屬兩個領域,俱為他立下名聲。《武俠世界》創刊號以蹄風的《鐵掌雄風》、金鋒的《虎俠擒龍》、石沖的《武俠電影縱橫談》掛帥,封面出自黃鳳簫手筆。同年十月,羅斌創辦《新報》,找蹄風題寫報頭兼主持馬經版,很快便從眾多小報之中突圍而出,究竟這位馬評人及其伯樂,誰更識馬?
《新報》創刊當日,蹄風在專欄裏大談“武道”;如今看來,其一生都與“武道”結下不解緣。他的童年在廣州西禪寺內的學校度過,課後常聽老僧講述武術故事,包括少林中人的壯烈事蹟。抵港後跟董英傑、吳肇鍾等一代宗師茗茶閒談,得知不少武林軼事,筆之於書,即成上佳武俠題材。成名作是一九五五年在《藍皮書》連載的《海南俠隱記》,此後大部分作品如《清宮劍影錄》和《武林十三劍》都刊於《藍皮書》,一九五九年後多數作品在《武俠世界》發表,而《猿女孟麗絲》和《天山猿女傳》分別在《晶報》和《新報》連載。蹄風專寫清宮秘事和邊塞風雲,“鼓勵愛人”和“無分種族”是其思想精髓。從一九六一年到一九六三年,改編自蹄風小說的武俠片約有十部,數量不遜於梁、金。作為“清宮武俠小說第一人”,他於一九六三年寫完《迷宮魔劍》後,再無新作問世;而作為《武俠世界》第一代掌門人,他掌權逾二十年,臂助武俠文化推展,功在千秋。
(粵藝武俠片的前世今生 · 三十)
註釋:
① 電懋的《黛綠年華》(一九五七年)和《四千金》(一九五七年)、中聯的《紫薇園的秋天》(一九五八年)都改編自鄭慧小說,而光藝的《歡喜冤家》(一九五九年)和《難兄難弟》(一九六○年)則由楊天成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