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齊放的思想花園
俗話說“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可也有人說“開弓沒有回頭箭”。俗話說“小心駛得萬年船”,但也有人說“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這些俗語意思相反,卻在特定的情況下有合理性,正如世界並不是非黑即白,而是有無數種灰色。
蘇軾在《題西林壁》中寫到:“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每件事物總是有正反面,甚至有很多面,但多樣性並不影響一件事物的本質。換言之,不同的看法也可能會指向同一個光明善良的本源。這就如同從不同角度身處廬山之境,不同的美學體驗也可以造就和諧的統一。多元思想的共存性、合理性及優越性,不僅在藝術美學上展現得淋漓盡致,在日常生活中也給予我們很大的啟示。
不得不說,不同的角度、地位、環境,乃至不同的事件,往往造就了人們不同的觀點。不同的人即使站在同一地方,看到的風景也有所不同。面對秋天,杜甫的眼中是“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而李白的眼中卻是“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而劉禹錫卻偏愛秋,“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同為寫“秋”,同是大唐詩人,他們卻描繪出不同的風采。詩歌就像一面鏡子,把他們心靈折射出五顏六色。詩聖杜甫從秋中看到了風燭殘年的歲月,感歎世間悲苦常在秋;“詩仙”李白則認為,秋是火熱的又是颯爽的,頗愛秋的豪邁:“詩豪”劉禹錫則一反前人的刻板印象,歌頌秋的單純勝過春的絢爛。或許,世間正因為有形形色色的人,才能包羅萬象。
唯有多元才能撥開繁瑣,這正是展現其優越性。任何一種影響深遠的文化,無一不是在思想碰撞中產生的。憶往昔,我們看到那個百家爭鳴的時代,孔子帶領七十二門徒周遊列國,儒家這一最具影響力的思想應運而生;莊周夢蝶,寄浮游於滄海之間,開拓了道家寬廣的精神世界;韓非子推崇法家禁私學,主張以吏為師,使稷下學宮成為東方文化中心。又如亞里士多德博採眾長,蘇格拉底善於思辨,托勒密挑戰宗教,這看似無法統一的思想,在經過了上千年的錘煉,成為文化瑰寶的一部分。人們在多元中統一,在統一中質疑,交織成了一代代人的精神文明,造就了“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
你可能愛線條優美的國畫,而別人喜歡古希臘莊嚴肅穆的神像;你可能喜歡悠揚婉轉的古典音樂,而別人可能偏好活潑熱烈的重金屬搖滾。美色不同面,皆佳於目;悲音不同聲,皆快於耳。世界沒有絕對的是非對錯,事物也沒有亙古不變的準則。尊重不同聲音的存在,也是在拓寬自己的視野;包容萬物的可能性,也是在推動社會的文明。唯有求同存異,才能相存共生。畢竟,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
黃湘堯 濠江 高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