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耗與創造
突然襲來的雨打破了假日的平常,街上四散的人,是在擔心衣服被雨水打濕,還是害怕又有冰雹從天而降。人們對於自然的畏懼,似乎都是經驗的累積,所謂的反常也是,總要先知道了安寧,後來才會知道紛亂。大雨持續,在極端天氣中,該如何穩定情緒。不如讀書。
《鉛筆》是本無字的繪本,主題對應了永續發展目標SDGs,正好在等待雨勢減緩的空檔裡讀一讀。故事開始是刀片正在削鉛筆,過程所產生的碎屑掉落到地上,慢慢變成了枝芽,又慢慢長出了綠葉,一棵樹拔地而起,後來又變成了一座森林,森林越發茂盛,又出現了各種動物於林間棲息。
日子本應平靜,但忽然的躁動讓飛鳥四處逃離,或許是一陣風,也或許是一聲巨響,反正都是意料之外的事情。樹木倒了,被裝上卡車後運走,失去棲息地的飛鳥在追,直到看見灰色的工廠,吐着濃煙。樹木在工廠加工後成為了鉛筆,陳列在貨架上,等待着有緣的顧客。正好一個小女孩經過,買走了一枝鉛筆。
離開店舖後,小女孩打算用鉛筆來做些什麼?答案交還給讀者親自揭曉。回到故事的最初,試着把視線放到那枝被刀片削尖的鉛筆上;一般來說,削筆這個動作,目標是為了筆,而不會是筆屑,但故事卻從掉落的筆屑開始,似乎正是繪者有意提醒。沒有人知道世上最原始的森林是如何形成的,但若是問世上最後一片森林將如何消失,我們大概都能有點線索,也許還會多少有點愧疚。
習慣了注視筆尖的我們,自然不會去留意鉛筆屑的去向,是成為了茂盛的森林,還是被掩埋在堆填區裡。在《鉛筆》的故事中不斷出現了創造,刀片創造了筆屑,筆屑創造了嫩芽,嫩芽創造了森林,森林被工廠造成了新的鉛筆,新的鉛筆握在小女孩手中,似乎還能繼續創造些什麼;然而,在創造的同時也在不斷地消耗,刀片、鉛筆、森林、工廠,甚至連小女孩的時間也在不斷地被消耗着。
創造需要代價,而習慣了只看筆尖的我們,一不留神就會忽略了正在被消耗的資源。森林倒下之後能不能再次成為鉛筆,而握着鉛筆的人又會不會重新畫出森林。所謂的永續,並非要求停止任何消耗,而是在審視過代價的情況下,適度發展。
要是雨停了,在放晴之後有沒有什麼需要被改變的事呢?削過鉛筆的人,其實某種意義上也都砍伐過森林,而當鉛筆作為商品被購買時,除了金錢,是不是還要付上其他代價?但願手裡握着筆的人都能懂,這些大樹本來是能為後世留蔭的,若是倒下後成為了筆,請描繪出能讓未來更美好的藍圖。
林 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