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4年05月18日
第B12版:新園地
澳門虛擬圖書館

(橘園種玉)在回家的路上

在回家的路上

緊隨着中國作家協會澳門會員在三月底晉京“回家”的腳步,今明兩天,廣東作家協會主辦的粵港澳大灣區作家“回家”活動在廣州和佛山兩地舉行。活動方要求寄上一張近期的生活照,於是我挑選了一張今年三月初到潮州遊玩時,在廣濟橋邊凝望悠悠韓江的照片。

潮州的老百姓大多稱廣濟橋為湘子橋,它始建於宋代,也就是公元一一七一年,是中國四大古橋之一。廣濟橋的設計非常獨特,橋兩端是古石墩和石樑,橋面上是各式精美的亭台樓閣和匾額,中間以十八座浮橋相連;每天傍晚為了讓貨船通過,浮橋還會收起來。廣濟橋位於韓江之上,韓江在唐朝之前曾經因鱷魚之禍而被廣稱為惡溪或鱷溪,後來文學家、政治家韓愈被貶潮州時,率領當地官民將河中的鱷魚消滅殆盡,老百姓為紀念韓愈的貢獻,命名此河為韓江;韓愈為此而寫的一篇檄文《祭鰐魚文》亦成為千古傳誦的名篇。

選挑這張照片是有點小心思的,因為這令我聯想到文學與生活、與社會、與歷史的千絲萬縷理還亂的牽絆。我個人認為,文學創作不可能是不貼地氣的空中樓閣,都離不開作者所身處的背景。小背景是個人的家庭和成長環境,大背景則是身處的時代和國情。

面對人類悠悠數千年的物質和精神文明,個人實在是太渺小了!澳門雖然在中國那麼多地區中比較早踏入現代文明的門檻,但供養她成長的,仍然是深厚的中華文明之源。所以,要說好澳門故事,依然離不開“共飲珠江水”的大灣區文化、離不開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和歷史。

說是“回家”,其實,廣大的澳門人從來沒有離家出走過,從來沒有離開過祖國和鄉親的懷抱。中國人傳統觀念裡重視葉落歸根,我想,那就是遊子對家國歷史的根和源的情懷,那就是對親情和鄉情的眷戀。

花 語

2024-05-18 花 語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339333.html 1 (橘園種玉)在回家的路上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