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4年05月15日
第C08版:鏡海
澳門虛擬圖書館

澳門現代主義詩歌研究的新收穫

區仲桃新著《無歲無時》

澳門現代主義詩歌研究的新收穫

——評區仲桃《無歲無時》

詩歌,是本地文壇耀眼的名片。目前較有分量的澳門詩歌研究論著,有鄭煒明的《澳門中文新詩史略》、呂志鵬的《澳門中文新詩發展史研究(1938-2008)》、莊文永的《八十年代澳門新詩的文化透視》、須文蔚的《澳門詩人葦鳴跨區域文學傳播研究》、余少君的《八〇年代以降澳門後現代詩研究:以葦鳴與懿靈詩為例》、張堂錡的《邊緣的豐饒:澳門現代文學的歷史嬗變與審美建構》(第四章)等,這些研究成果展現了澳門詩歌的豐富面向,但也存在某些“不見”。其一,對於成就最大的澳門現代主義詩潮的切面研究,尚待挖掘;其二,澳門版本的現代主義詩歌,與中國內地、香港、台灣,乃至世界上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現代主義詩歌相比到底有何異同,仍語焉不詳。區仲桃教授的《無歲無時——澳門現代主義詩潮導論》(下稱《無歲無時》),可謂填補了目前研究的空白。

作為“導論”的澳門現代主義詩

潮研究

我首先注意到本書章節設置上的一個巧思。著者借鑒了小說創作中常見的“環形敘事法”,將首章標題命名為“導論”後,又將終章命名為“‘導論’”,改寫了一般學術著作中的“結論”一詞。一方面,這自然是學者的自謙,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此論題恰如題名所言,“無歲無時”,生生不息。區仲桃教授自述,她主要通過以下兩個方面切入澳門現代主義詩潮的討論。其一是現代主義本身的問題域所帶來的書寫主題:“文化認同”、“城市漫遊者”以及“旅遊書寫”,由是,論著第二、三、四章分別命名為“澳門”、“城市”、“旅遊”。其二是探討澳門現代主義詩潮對中國文學傳統的繼承與轉化,具體為“詩史”和“抒情”二翼,與之對應,論著第五、六章分別命名為“詩史”和“抒情”。區仲桃教授以二○一○年布魯克等編著的《現代主義》為藍本,試圖對照澳門現代主義所涵蓋的話題與“正統”的現代主義論述有何異同,在此基礎上,通過分析第一代澳門現代主義詩人的作品,呈現它的獨特樣態。這一研究思路體現了論者宏闊的理論視野和大膽的對話意識。她敏銳地捕捉到其中的適用性和不適用性,有發展現代主義理論之自覺。而對於“詩史”和“抒情”的探討,則將視野從西方折返本土,注重中國文學傳統對澳門現代主義詩歌的影響,考鏡源流,有助於本論題朝縱深方向推進。尤其是對“詩史”部分的分析,論者能夠抓住詩史傳統之關鍵乃“時間意識”,剖析澳門詩人如何通過處理時間來表達他們的歷史觀,論證體貼入微,結論精當,給人啟發。書中關注的問題,除了文化身份這一維度前人之述較完備以外,筆者未見其他人由此出發,對澳門現代主義詩歌做如此精細、深入的分析。可以說,本書的“導論”不惟具有導讀價值,對澳門文學的研究亦有開拓之功。

在“比較”中確立澳門現代主義

詩人/詩作的座標

區仲桃教授是香港大學比較文學博士,經年專業的學術訓練使得她對建立作家作品的“座標意識”相當了然,這是其他學者研究澳門文學時不具備的優勢。《無歲無時》中的比較論證,可拆解成解答以下兩個問題:與其他地區的現代主義詩歌相比,澳門現代主義的獨特性體現在何處?澳門現代主義詩人內部有何區分度?當論者將澳門的現代主義當作一個整體時,她發現澳門所遭遇的是“另類”的殖民現代性,所謂“另類”,指的是葡萄牙“失敗”的管治以及由此衍生的香港媒體對澳門進行文化傳播的可能。論者創造性地提出了“想像的現代性”這一說法,認為“雖然澳門政府不停強調葡萄牙文化及語言是構成澳門或澳門人身份的一部分,但它們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不斷消減。在實際運作上澳門很大程度上是依賴中國內地及香港。香港對澳門人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參照點,澳門人對流行文化的消費主要是來自香港的產品。香港文化影響之廣泛,以至於許多澳門人認同自己是香港人多於是葡萄牙人”①,並輔以分析懿靈的詩作說明這種“軟性同化”的影響。正是因為有這種“另類現代性”的存在,澳門現代主義詩歌的另類特徵才得以成立。那麼,具體到每一位創作者,他們各自的獨特性,如何凸顯呢?這就需要選取第二重比較視野:作者之間的比較。此書最可觀之處在於對其中文本美學的分析。在細讀文本時,區仲桃教授注重各詩人之間的聯繫和差別,因而總能關注到被前人輕易放過的尋常地方。比如同是書寫歷史,她認為懿靈的詩跟陶里及葦鳴的詩比較起來,“在記錄歷史時相對較準確,……以她的個人記憶印證了歷史的真實,同時亦表達了詩人的情懷。”②而在分析澳門現代主義旅遊詩的特點時,她發現“詩人們的身份認同都不在澳門。他們絕大部分以中國或中國文化作為身份認同的憑藉,但他們心中的中國座落在不同的歷史時段。有指現今的中國,亦有指古老的中國文化,包括母系氏族的文化、山海經呈現的神話、更有指散落在南洋不同國度的中國文化。結果,在他們的詩中沒有薩依德筆下的旅遊文學和‘反旅遊文學’的特性。”③這一結論既包含了作為“整體”的澳門現代主義詩歌的特性,又能點染各詩人的匠心和機杼,使人從中看出澳門文學多元化的藝術風貌。

敞開的詩意與無邊的挑戰

有的時候,為了“方便論述”,我們不得不剪裁和拼接這些原本散亂無序的原材料。可喜的是,區仲桃教授並沒有因刻意追求一個完整的“故事”,而將澳門現代主義詩歌的“毛邊”修剪平整,持論公允亦是本書一大特色。只是,這樣的處理方式,有時候會使得結論稍顯細碎,且過於符合人們的預期想像。這讓人不禁省思,倘若研究者在一番辛苦的研討後所得到的發現與主流認識並無太大差別,澳門文學如何真正“浮出歷史地表”?區仲桃教授的新著,為我們披斬出一條清晰可辨的學術路徑,其中的關切,即呈現澳門現代主義詩歌在世界現代主義詩潮中的獨特位置,也讓每一位澳門文學研究者念茲在茲。“導論”之後往何處去,久久縈繞我心。關於澳門現代主義詩歌的研究,也許還可透過翔實的文獻述評和細致的文本分析,考察一九八○年代以來澳門現代主義詩風在形成過程中受到的域外的啟發、影響及延異出的本土特色。這些域外的啟發,包括中國大陸的朦朧詩/新詩潮、台灣的現代主義詩歌以及香港的都市詩的養分。在此基礎上,檢討這種跨區域傳播的後果,進而在全球化的歷史境遇中,重新思考現代主義的文化政治問題,推動當前中國文學研究以及華語語系文學研究。此外,正如區仲桃教授所言,“本書以第一代澳門現代主義詩人的其中五位作為研究對象,涵蓋的作品亦有限” ④,研究樣本的相對單一和集中,啟示了後來者,關於澳門現代主義詩歌的話題還遠沒有到言盡的一日。新世紀以來活躍在本地文壇的詩人群體,在在延續了澳門的現代主義詩風,這從他們的師承關係、閱讀視野以及詩藝創作等方面均可看出。因此,對於新世紀澳門詩人的介紹和研究,看似偏離了本課題的方向,實則殊途同歸。

區仲桃教授的《無歲無時》,在現代主義和世界華文文學的研究領域,無疑是一個從視野到論域、從理論到方法均值得借鑒的優秀成果。同樣重要的是,它激勵了每一位有志於從事澳門文學研究的人,只要願意深耕這片園地,是大有可為的。因為“無歲無時”,所以無法終結,所以懷抱未來;因為處在“導論”的階段,所以門戶開放,所以來日方長。

澳門科技大學國際學院講師 霍超群

註釋:

①至④,區仲桃:《無歲無時——澳門現代主義詩潮導論》,澳門: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學術及出版處,2023年版,第55頁,第147頁,第121-122頁,第191頁。

2024-05-15 霍超群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338735.html 1 澳門現代主義詩歌研究的新收穫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