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詩人鄭觀應與戊戌變法
世居澳門、以煌煌巨著《盛世危言》著稱於世的鄭觀應既是中國近代史上影響深巨的啟蒙思想家、工商實業家,也是中國近現代文學史上造詣殊深、頗具開創性的舊體詩人,在清初以還的嶺南詩派中,可說是卓然自成一家。其主要詩集《羅浮待鶴山人詩草》、《羅浮待鶴山房談玄詩草》,分別表現出儒家的經世之志與道家的出世之想,所謂“情殷匡濟,復慕長生”,“由任俠而入於神仙者”。
《羅浮待鶴山人詩草》自序及《羅浮待鶴山房談玄詩草》自序分別作於光緒戊戌仲春及光緒戊戌中秋,也就是一八九八年五月和一八九八年九月三十日,間隔時間僅約半年,而且正好在戊戌變法開始之前與戊戌變法失敗之後。
對照作於同一年的兩篇自序,可以明顯地感受到鄭觀應心境的變化。在為第一部詩草作序時,戊戌變法正在醞釀期,鄭觀應雖然對康梁的激進持“事速則不達”的保留態度,但畢竟同為維新派,所以他在變法的前夜還是頗感興奮,其所謂“暢敘襟期”、“傳達遐思”,並非文人墨客寄情風月之閑興,實為仁人志士同道為謀之豪情。然而,寄託着諸多維新志士夢想的百日維新轉眼以失敗而告終,力主變法的光緒帝被慈禧太后囚禁於中南海瀛台,同年九月二十八日,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殺害於北京宣武門外菜市口,鄭觀應的心境也隨之低落,所謂“浮生若夢,富貴靡常。風燈草露,石火電光。不修大道,終落空亡”。雖是悟道之言,卻分明隱含着變法不成、徒呼奈何的沉痛之感。
幾乎在同一時間,以“保薦匪人”的罪名被革職流放新疆的前禮部尚書李端棻寫下了這樣的詩句:“怕聽中秋月有聲,要從菜市哭忠貞。幸予被遣為遷客,匹馬秋風出帝城。”兩相對照,更能見出鄭觀應證道之言背後的心酸和悲涼。
龔 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