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
《說文解字》說:“志,意也。”志本義為內心追求的目標。我們常將“意志”二字並用,意與志有什麼區別呢?《黃帝內經》說:“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意為心之思,可源於本能,可出自觀念,因而即興而多變,所以有“三心二意”之說;志為“意之所存”,即存有念想,在任何情況下這種意念始終不變。“志”從心、從士,有志之人必是有心之士。心中之志,就是目標、理想和信仰,是心中篤定的方向。
記得南懷瑾老師說過黎明之前最難熬,我們應該回顧一下曾立過的“志”、小時候的“夢想”,找找初心,因為對心志的始終自信、對意志的堅定不移,就是我們源源不斷的奮鬥動力。只要支撐過黑暗最後一刻,光明與生機便會回來。越是困難,越要堅持,這才是“有志者,事竟成”的真諦。
除了找初心,立遠志,還要調好身體、學習新知識、搞好家庭關係。我們對家庭、對社會有責任,自己要有一個目標,否則易被情緒支配,尤其在逆境時,要靠意志力做自己的主人翁。
家父馬萬祺用“有”字作我們兄弟姊妹的排名,“志”字為第三代,“建”為第四代排名。現在回想,才知他對我們的心意早就藏在我們的名字裡,“有志”就是他對我們的希望,希望我們立志,由“志”到“建”就是希望以此志,對國家有建設,對中華民族有貢獻。如今才體會出他愛國愛家的情懷,實屬慚愧。
最後引用《論語》一句話:“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南老師《論語別裁》:假如有人問,孔子的學術思想真正要講的是什麼?這四點就是他的中心。也可以說是孔子教育真正的目的,立己立人,都是這四點。如無高遠思想就未免太俗氣,太現實的人生只會令自己厭煩。沒有相當的德行為根據,人生是無根的,最後不能成熟。如果沒有仁的內在修養,在心理上就沒得安頓的地方。沒有“遊於藝”,知識學問不淵博,人生就枯燥了。
馬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