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是恆久忍耐
今年年初,我前往香港拜訪一位長輩朋友,碰巧她的朋友小燕從美國回港探親。那天她們相約打乒乓球,我厚着臉皮加入球局。球局結束,我們到附近茶餐廳歇腳,席間,開朗健談的小燕分享了自己的愛情故事。
她的經歷雖不可複製,但發人深省。
小燕從小就是虔誠的基督徒,在她將要高中畢業,忙着準備公開考試之際,她在散步的路上遇上一個同樣是基督徒的男生。也許緣份真是天註定,這幾面之緣,讓他們決定開始交往。儘管男生長年在美國生活,當時只是碰巧短暫訪港,而小燕則要留港升學。那是沒有網絡的年代,只能手寫書信傳情。首次墮入愛河的小燕,難掩心中澎湃愛意,每次寫信都是思如泉湧,真情流露地直述胸懷。當她收到回信時,卻覺得被潑了一盆冷水。因為對方的文字平實無華,更多像是在流水賬式地報告行程。小燕非常直接地詢問對方,是否不愛自己。
對方的回應,讓她陷入思考,他說:“我愛你,不是在我很想見你時,飛奔到你眼前,因為那只是在滿足我自己;我愛你,是在我不想見你時去見你,只是因為我知道,那一刻你需要我。所以,儘管我不喜歡寫信,我還是繼續寫給你,因為我知道你喜歡收信,也是因為我愛你。”然後,他告訴小燕,這其實是《聖經 · 哥林多前書》的內容,原文是: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凡事包容,凡事盼望。
中學時,我就讀本澳某教會學校,雖然不是教徒,但由於學校要求所有學生在早會時朗讀經文,這一段話其實我也讀過。小燕這麼一提,我沉睡的記憶猛然甦醒,只是我從未如此闡釋過這段話。
後來,在長達七年的異地戀中,他們只有三個月實體相見的時間。但遇上對的人,山海皆可平。現時小燕與丈夫定居美國,育有四個孩子,一家和樂融融。
人人生而渴望愛,卻不是生來就懂得愛。識別愛,並學會愛,是漫長的人生課題。
感謝小燕,我們萍水相逢,共度一個歡樂的下午,也許不會再見,但你的故事餘音繞樑,勾起了回憶,也啟發了思考。
年少的我沒有讀透《聖經》,但生活經歷讓我明白,真愛是優先考慮對方的需要,而理解是愛的另一個名字。如果對方也懂得如何愛,定會努力尋找妥協的平衡。愛情如是,親情如是,友情如是。希望諸位心意盡得回音,所愛皆有迴響。如果沒有人懂得好好愛你,請你先學會愛自己。
陳于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