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4年05月11日
第A13版:攝影
澳門虛擬圖書館

晨光洛陽橋

南岸橋頭嘛呢塔

橋中島石刻碑記

橋中島上蔡襄祠

洛陽橋上橋中島

筏形橋墩長滿牡蠣蠔宿

洛陽江上洛陽橋

驟然間聽到“洛陽橋”,直覺上會想到是座落在河南洛陽的橋樑。其實洛陽橋位於福建泉州的洛陽江上,又名“萬安橋”。泉州自古已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與內陸往來交通貨物頻繁,位處泉州東北方的洛陽江臨近入海口處,江面寬闊,南來北往只有靠渡船竹筏。人們寓意平安,將船艇停泊處命名為“萬安渡”。洛陽江上潮汐漲退的湍急流水,及風高浪急造成的沉船翻艇不計其數,萬安渡令來往南北兩岸民眾視為畏途。

北宋嘉祐三年(一○五八年),泉州太守蔡襄,體恤民情,為民解困,積極參與修建洛陽橋。為籌措建橋資金,蔡襄率先牽頭捐獻俸祿作為建橋資金,此舉激動民心,社會各界紛紛解囊支持捐資,令建橋施工得以開展。

建橋施工是洛陽江近海口處,每天潮汐水流湍急,江底淤泥深厚,安放橋墩屢被沖垮。困難亦難不到當時的建橋者,橋墩設計出“筏形基礎”,即在預定橋墩位置堆放大量石塊,形成矮墩,再在墩上交錯放置條石,砌成筏形橋墩。筏形的橋墩可減低流水沖擊,並在石塊之間養殖牡蠣,藉以“牡蠣固基”,利用牡蠣在石縫之間繁殖的膠合作用,使得橋墩穩定下來。橋墩完成便架設橋樑,每條石橋樑長逾十多公尺,重達數噸,以當時的技術條件如何將此石橋樑從岸上搬運到橋墩上呢?造橋者發揮高度的“匠人”智慧,創造出“浮運架樑”方法,就是待潮水高漲時利用船艇架設工具,將石橋樑安放到橋墩上。攻破以上三個難關,長逾七百多公尺的洛陽橋就橫臥在洛陽江近入海口處。

建造洛陽橋的建橋工藝,歷史留芳,二○二一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洛陽橋收錄為世界文化遺產。洛陽橋是中國古時四大名橋之一,早欲前往參觀拍攝,一直未能如願,直至年前參加澳門攝影學會組織的福建泉州攝影團才得償所願。

圖/文:鄧偉然

2024-05-11 鄧偉然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337849.html 1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