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4年05月09日
第C05版:新園地
澳門虛擬圖書館

(隨筆)回家 · 破圈

回家 · 破圈

二十五年前澳門回歸,祖國同胞喻之為“回家”,深情的表達,熾熱的擁抱,讓處於時代變革、改寫歷史的澳門同胞如澤凱風時雨,民心安樂,共思進取。

我出生於澳門,一直生活在粵方言區,那時我的普通話是從看“國語片”、聽“時代曲”和紅歌學來的,聊聊生活還可以,實不足以準確順暢地用於深層面交流。為了迎接澳門回歸,內地不少研究世界華文文學、港澳台文學的學者到澳門了解情況,搜集資料,在報社副刊部工作的我便成為接待的一員,從此多了說普通話的機會。交談中,若要想一想如何把廣府話重組成規範漢語表述時,便以“這個這個”、“那個那個”來延緩一下,說之不足加以表情動作,真是腦力交煎,一身疲憊。

印象深刻的一次是福建社科院劉登翰教授來澳門後約我茶敍,二人對坐,沒有多一個人來分擔話題,緩衝節奏,我說着說着口舌僵硬,喉頭梗堵,欲語又止的樣子,恨不得換成筆談,寫倒比說還快。冷場是可想而知的。沒喝上幾杯茶,劉教授提議結帳。兩年後,我隨饒芃子教授到福州參加文學會議,會後劉教授與我們一起遊鼓浪嶼,聽巷裏琴聲,訪詩人舒婷,觀濤,看螢火蟲,吃餛飩,喝花生甜湯……,數天相處下來劉教授忍不住對我說,阿湯,你完全不是之前我所感受的性情!怎說呢,溝通不暢會做成誤解,還弄壞事情。此行讓劉教授恢復了我的名譽。

回歸以來,澳門與內地各方面的往來、開會交流頻繁了,普通話不流利的人發言時會先聲明:我的普通話很是普通。在輕輕的笑聲後結巴地完成發言的任務,如何簡短都被理解所包容了,倘不知量力的話,硬逼人家閉目養神了。要是我有發言致辭的責任,一定會事先寫好講稿,以普通話誦讀幾番,首先要流暢,力避繞口趷舌,個別字音不準確只是讓人費解而已,重在莫要腔調不自然且古怪,亂扔笑彈,這是尊重別人也尊重了自己。

三月底隨團赴北京出席中國作家協會主辦的“作家朋友 歡迎回家”活動周,日程安排緊湊豐富。抵京翌日安排參觀中國現代文學館,出席“光輝歲月,攜手同行”——港澳文學暢談會。我知道免不了發言,夜裏強撐倦眼寫了講稿。暢談會裏我是第二個發言者,自恃有稿在手,便抛開稿子,然而寫下的未必記得全,仍是打了個八折。

日來在行程中,眾多港澳團員如周蜜蜜、葛亮、吳志良、穆欣欣等被多個網絡媒體訪問,在鏡頭前說得噴珠吐玉,意態瀟灑。“瀟湘晨報 · 晨視頻”經營得講究,拍出來的畫面有似近月傾倒一時的電視劇《繁花》格調。赴京之前我也曾接到“中國作家網”記者作短視頻採訪的約定,介紹澳門親子閱讀、青少年閱讀和兒童文學創作的情況,為此我做了一些資料搜集,期望能說得詳細準確一些。如今的我已不害怕說普通話了,擔心的是現場面對鏡頭,它令我太有存在感了,精神緊張便要“吃螺絲”,表情也不會好看。四天來這個短視頻終因記者忙於突發任務以及我未能及時接上聯絡電話而做不成,當我答應記者待回澳門會交上文字稿件後,竟鬆了一口氣。寫才是我最擅長的!然而短視頻擴大傳播空間,面對這個大潮,我應學習如何破圈了。

林中英

2024-05-09 林中英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337150.html 1 (隨筆)回家 · 破圈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