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視社會老齡化 織密扎牢社保網
隨着“二○二四國際幻彩大巡遊”早前在狂歡的氣氛中圓滿結束,意味本澳“歡樂春節”框架的一系列大型賀歲活動,以及博企推動六個片區的節慶項目已全部完成,普天同慶的甲辰龍年春節亦正式告一段落。賀歲活動期間,全城的節慶燈飾與博企的霓虹廣告交織一起,綻放五光十色耀眼的光芒,吸引了眾多的遊客赴澳觀光。
據當局資料顯示,春節由年初一至年初八的黃金周,從各口岸入境訪澳的旅客逾136萬人次,日均接近17萬人次,恢復近疫情前的二○一九年水平。即使復活節僅幾天短假,訪澳的旅客也達44萬人次,日均約14萬人次。旅遊業的迅速復甦回暖,不僅提振了餐飲、零售、娛樂等行業消費,還有力地促進整個經濟形勢的回升向好。因此,今年首季三個月,博彩收入儘管沒有達到當局原先預期的目標,但依然有573.3億元的進帳,業界樂觀預測全年賭收可達2,160億元,創造龍年開泰的新氣象。
一年之計在於春。當響徹大街小巷的節慶鑼鼓聲日漸消散的時候,人們本應好好地冷靜坐下來,思考規劃未來發展的時候,唯仍有不少人沉醉於色彩斑斕的光環之中,面對訪澳人數的大幅回升而沾沾自喜;也有人眼見博彩行業的收益在迅速恢復增長而感覺良好。不錯,澳門能有今天的社會經濟環境,成果得來實不容易,全賴國家的大力支持,特區政府和全體居民的辛勤付出與共同努力,這些都值得倍感自豪。但是我們決不能在燈紅酒綠的光彩中孤芳自賞,沉迷於賭場霓虹燈反射出來的光環之中,而忽視在斑斕光影的背後,存在着社保政策陽光未能照射到的陰影,在那些旮旯角落遮罩住一眾勢單力薄的弱勢群體,如獨居長者、殘疾人士、雙老家庭、單親家庭、失業人士等。他們往往因缺失關愛、經濟困難、前途迷惘,承受着沉重的生活壓力和健康壓力,而患上抑鬱症,有人最終選擇了跳樓、燒炭等自殺手段去解脫。據了解,澳門每年的自殺人數有近百宗,高於國際統計每個國家或地區每十萬人口約有九宗自殺案的平均數。近年來,在大廈內出現隱蔽獨居長者或行動不便體弱長者倒斃在住所較長時間才被發現的“屍體發現案”時有所聞,在西墳馬路、西坑街、福德新街等更發現雙屍案悲劇。
民生無小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每年全國“兩會”期間與代表委員交流活動時,都會牽掛百姓冷暖,詢問很多關乎民生的“小事”。今年“兩會”期間習主席參與江蘇代表團討論時更明確強調:“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發展中穩步提升民生保障水平”,體現深厚的人民情懷。國務院總理李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也表示:“實施積極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繼續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完善養老保險統籌,加強殘疾預防康復服務,統籌低收入人口幫扶政策,把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網絡織密扎牢”。澳門特區行政長官賀一誠在二○二四年度施政報告中亦明確指出:“面臨複雜的形勢,應保持清醒意識,以更大作為破解制約澳門社會經濟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全力以赴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促進和諧”,“切實有效地改善居民生活品質,努力讓廣大居民合理分享特區發展成果”。這些都是頭腦清醒的理性態度,體現了領導人“大道至簡,實幹為要”的穩健作為。
也許有人會說,澳門的社會服務保障工作本已做得不錯。無可否認,澳門回歸祖國廿五年,特區政府確實持續推行多重措施,促進社會服務的發展,社會保障整體工作已優於不少城市。其中,對社服機構的資助金額,由回歸初期1億多元,增加至二○二三年逾16億元。近年還推出平安通呼援服務、長者關懷服務網絡及獨居長者連網等措施。問題在於,特區政府僅靠八間日間護理中心、八支家居照護服務隊伍及十間提供護老者支援服務的長者日間設施,以及廿二間安老院的2,500個宿位所提供的服務,根本滿足不了社會的需求。事關仍有1,000多名長者仍在排隊輪候中,輪候時間最快也要十八個月,故不少社保政策的落實成效因強差人意而令坊間嘖有煩言。澳門的老齡化問題和養老需求服務遇到的困難日趨嚴重,65歲及以上的長者就接近有10萬人,佔總人口比例的14%,首度超過少年兒童人口比例。其中雙老夫婦低收入社群有1.56萬人,獨居長者佔有9,300人,患失智症者有5,800人,還有人數不少的失能者和傷殘者,據統計持有各類有效殘疾評估登記的人士達1.7萬人,當局雖在二○一八年設立鼓勵殘疾金受益人就業計劃,但到目前參與者不足1,000人。上述群體人員多數居住在舊區七層以下建築的唐樓裡,上落不便,長期臥床,生活困難。
另外,據新一期就業調查顯示,本澳勞動人口為38萬人,但勞動力參與率為68%,失業人數達8,400人,失業率為2.8%,其中中壯年人數有3,300人,就業不足的也有5,700人,當中不乏具高等學歷和工作經驗人士。這一連串的冰冷數字反映不少居民生活存在眾多“急難愁盼”的問題。因此大力發展普惠兜底的社會保障服務體系,既是居民對美好生活嚮往的升級,也是政府施政的重要目標。
社會保障服務牽涉方方面面,工作推進又存在政出多門的制肘,政府應加強內部各部門之間的溝通,密切與社會服務機構的聯繫,充分利用大數據搜集和梳理長者及弱勢群體需要求助扶持的相關數據,針對服務範圍、受惠對象、現實狀況、未來趨勢等,分層分類構建完整的支援服務體系。現階段應做好隱蔽長者的偵測工作,有序建立和優化家庭社區服務中心和長者服務中心,完善長者和弱勢家庭的探訪關愛制度,提高社會福利服務水平,落實“長者公寓”計劃,防止意外的再發生。
有必要重新檢討政府五年前設置的社會保障給付恆常調整機制。五年的時間跨度,時移世易,尤其經過三年多疫情的猛烈衝擊,無論社會環境,抑或居民生活,都受到極大的不利影響。原定的養老金保障水平,連同失業津貼、疾病津貼、出生津貼等其他社保給付項目,特別現行的《就業輔助及培訓規章》生效執行超過二十年,明顯與現在的營商環境、就業狀況、青年就業、薪酬走勢、轉工培訓出現較大差距,與形勢脫節,確有檢視、優化和修改調整的必要。這些都是關乎千家萬戶利益與當下社會民生的聚焦重點,政府應苦心孤詣地通盤規劃,建立分層分類的社會保障和救助體系,兜住和兜牢民生福祉底線,就能提升人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以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促進和諧的新成果,迎接新中國成立七十五周年華誕和澳門回歸祖國廿五周年。
社會民生促進會永遠榮譽會長 陳溥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