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4年05月05日
第B07版:閱讀時間
澳門虛擬圖書館

與自己和解

《重新找回自己》 作 者:陳海賢 出 版 社:湖南文藝 出版日期:2024年3月

與自己和解

最近發現自己越來越傾向讀這種提供心理慰藉的書。曾幾何時,我覺得這些書都是心靈雞湯、自我安慰,沒什麼“乾貨”。而隨着經歷的事多了,遇到更多的疑惑與難過,也要翻開這些書,找點平靜。

本書作者陳海賢是知名心理諮詢師、浙江大學心理學博士,他曾在“得到App”上開設網課,廣獲好評。書名之所以叫《重新找回自己》,是因為作者認為我們生活中面對的很多問題最終都指向了自我發現的重要,比如現實與理想的矛盾、匱乏和不安、接納與改變等等,最後都可以歸結為我們未有找到自我。只有找到自己,建立穩定的內核,我們才能以此為基礎去成長,與面對生活中的挑戰。

他提到,我們很多人都有構建了厚厚的“殼”來保護自己。他舉例,在來諮詢的人當中,有些人得了所謂的“冒牌者症候群”,即使表面取得了不錯的成就,但內心總是覺得的成功都是歸功於像運氣的外部因素,很害怕別人總有一天發現自己不夠優秀、技不如人的地方。

這種情況源於內心的不安與僵固型思維。僵固型思維認為人的能力的是固定的,面對每一個挑戰,都是對自己的測驗,做不好說明自己是一個能力不足的失敗者,也很恐懼別人的批評。而與此相反,成長型思維認為,人的能力是不斷成長的,每一個挑戰都是成長的機會,而別人的批評,都是幫助自己進步的建議。

當我們陷進僵固型思維時,我們會在不安中不斷建立自己的“殼”。我們恐懼外在的打擊,用厚厚的殼把自己保護起來,不願突破自我,也許願不會遇到任何超過自己舒適圈的挑戰,不想讓真實的自己暴露於人前。

要打破這種心態,我們需要建立内在的安全感。安全感不在於“我已取得了什麼成就”,而在於“我擁有很多的可能性”,“我未來可以成長為更好的自己”。要打破自我設限的“殼”,將注意力從關注自我轉移到應對外界環境上。當遇到挑戰時,將其視為一場新的遊戲,關注自己怎樣去解決和回應挑戰,而不是怎樣避免尷尬。

書裡還記錄了一封諮詢者的信,他描述自己大學的時候過得渾渾噩噩,沒有取得什麼成績,現在渴望出去留學,為自己的生活按下一個“重來”鍵。當我讀到這的時候,我覺得太有共鳴了。誰會不希望獲得一個回到過去的機會,去修正那些年少無知的錯誤呢?

然而作者說,來信者之所以如此希望“重活”一次,是因為過去的挫折對他打擊太大,以至於他無法接受自己的人生始終沒有高光的反轉時刻。作者說,當我們試圖抹掉過去時,往往意味着沒有接納過去的自己,也沒有學懂過去經歷所教給自己的功課。

作者強調,生活不會因為換一個環境就可以重來,每人都會帶着自己“長長的過去”,但是這些過去不僅有我們的失敗和挫折,還有一些支持我們堅持下去的力量,而這些經歷塑造了今天的我們。

與自己和解,意味着停止那些自我批評,不再追悔過往,而是欣賞和接納當下的自己。“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所有過去的經歷,讓我們成長為現在的我們。但未來會活成什麼樣子,正取決於此刻的行動。

昆 棠

2024-05-05 昆 棠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335786.html 1 與自己和解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