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成長的思考題
人才委正調整第二階段的人才引進計劃,研究讓在本地高等院校就讀“1+4”產業發展相關學系……預計約有二十多個學科可以納入第二階段人才引進計劃的範圍,該等學生的平均學分績點(GPA)須至少達到三點六分以上,人才委初步評估合資格的學生不超過二百名。
【摘自:〈配合特區產業發展 落實人才興澳政策〉,新聞局,二○二四年四月十六日】
“1+4產業發展相關學系是指什麼?”近日不少朋友向我查詢,當中有內地打算來澳升學的人,更多的是澳門青年。“1+4”中的“1”是指旅遊休閒業;“4”是大健康、現代金融、高新技術、會展商貿和文化體育等四大重點產業,當中涉及範圍很廣,本地青年不禁憂心忡忡:
“有三點六分的內地生很多,肯定不止二百名。”
“我們本地生GPA三點七分,也未必找到1+4好工呢!”
“我們保送內地名校回澳的算不算優才?如何和外地優秀學生競爭?”
早陣子我在澳門學聯的青少年研究中分享了一則“畢業等於失業”的案例,青年紛紛表示有共鳴,澳門學聯升學及心理輔導中心建議失業青年嘗試到內地工作闖蕩,或是運用社交平台進行微創業等。所以這邊廂,本地青年失業問題未解決,那邊廂又迎來了一批外地優才,難怪會引起不安。
然而,從人才發展角度,本地人才走出去,外邊人才引進來,彼此交換經驗,誘發良性競爭,是符合人才成長規律的。例如我在報章有專欄,近年又能定期出版著作,然而如果不能夠勇敢出外闖練,找尋更大的發展空間,安逸的環境便很難使人進步。如何在得失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讓年輕人在競爭中掌握良好的成長心態和競爭力,也許是我們需要思考和關注的課題。
鏏 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