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 · 唐詩 · 讀書日
“四 · 二三”讀書日,風雨交加,汽笛聲雜鬧聲亂成七國。
看報道,官府既定的“讀書日”活動如期舉行。瀏覽媒體推文,信手收藏了兩篇文采哲思俱佳的文章。一篇題為“最是書香能致遠”;一篇名“夜讀,是一萬次春和景明”。
我國是詩歌國度,從“窈窕淑女”、“在水一方”到“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吟詠詩歌者難計其數。至唐代,詩歌發展到頂峰,詩人多、作品多、流派紛呈。唐詩歷史、文化、哲學、藝術內蘊豐富,讀唐詩,有助於深入了解唐代社會情狀,陶冶性情,培養審美能力,學會感知美欣賞美。
作為中華文化瑰寶,唐詩是對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對促進中外文化交流互鑒發揮了巨大作用,對不少國家地區的文化教育產生了重大影響。
人間四月天,讀書好時節。我本俗人,不敢免俗。在風聲雨聲雜吵聲中,拿起紙本書靜靜閱讀。這一回,讀的是青蓮居士李白。
賀知章稱李白為“詩仙”,在詩歌愛好者眼中,李白屬於神一般的存在。然而,李白究竟何方神聖,學術界多有爭議。有說祖籍蜀郡昌隆,有說隴西秦安,還有的斷然認定“他來自吉爾吉斯斯坦,非漢人”。中小學老師時常脫口一句“李白杜甫白居易”。到了大學課堂,講授文學者出語謹慎稱“李杜”。李白的成就與貢獻、影響與地位,在不同社會層面和不同教學階段體現得鮮明而厚重。
李白好飲酒,樂交友,“一生好入名山遊”。在漫遊和飄泊中走完六十二年生命旅程,留下《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望廬山瀑布》、《夢遊天姥吟留別》、《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等佳作。
月、酒、劍三字,在李白詩中頻繁出現。單單“劍”字,就出現逾百次,如此近乎十詩一劍的高頻率,實屬詩壇罕見。劍者,百兵之君也。怨去吹簫,狂來說劍。古詩詞中的劍,既指兵器,還隱喻高潔、瀟灑、豪情,被賦予諸如尊貴身份、建功立業、剛正不阿、懷才不遇等情感內涵和象徵意義。賈島率意造語,“十年磨一劍”;辛棄疾長夜不寐,“醉裡挑燈看劍”。李白與劍,兩兩震撼讀者心。他“十五好劍術”,路見不平劍出鞘,手刃劣紳惡霸、地痞流氓,是一位豪氣干雲的劍俠。
好事者常以志氣、骨氣、豪氣“三氣”概括李白的精神氣質,這也是“謫仙”的為人底色和人格魅力。通讀李白詩作,可以感受到儒家、道家和遊俠三種思想在其詩中肆意流淌。傲世獨立、豁達不羈、豪邁自負、蔑視權貴等做派自始至終在他身上交錯體現。
李白曾經接受道籙,發“十二願”,遵奉“三皈九戒”當道士,但沒有安分地側身方外世界。他毫不掩飾地表現個人的喜怒哀樂,表達對友人的情深意長。作別汪倫,吟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送別杜甫,寫出“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一句“揮手自兹去,蕭蕭班馬鳴”送友人,寫盡依依惆悵情,直教讀者噙淚雙眼。
讀書日,窗外雨潺潺。水氣化成薄霧,人間有水無月。我不相信李謫仙“抱月長終”,他永生在課堂上、書籍中、天地間。
劉景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