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奎元館吃麵
三月初本報發表龔剛先生的詩作《奎元館》,令我回憶起年少時在杭州的美好時光,更有奎元館吃麵條的往事。祖母雙目失明後皈依佛法,常住杭州的家廟,媽媽多次帶我從上海到杭州去探望祖母,也住在廟裡。家廟後門外住着一個黃包車伕,媽媽經常僱傭他拉車送我們到各景點吃喝玩樂。
我家歷來注重飲茶喝咖啡,既到杭州,媽媽當然要帶我去喝杯龍井茶。記得那時的虎跑茶館古色古香,大天井後面是虎跑泉眼,旁邊是茶廳。虎跑甘泉水質醇厚,與龍井茶葉合稱為“杭州雙絕”。有一次媽媽帶我到西泠印社半山上的茶樓,坐在面向西湖的窗口,喝着龍井茶眺望湖光山色,唇齒間茶香流淌,極目處山水如畫,這是我永生不忘懷的美。
廟宇裡每天吃齋,媽媽就常帶我到奎元館吃點葷腥。八十年前的奎元館是老式房屋,店舖面積很大,但很簡陋,沒有什麼裝飾,店堂裡擺放了多張八仙桌,最奇特的是煮麵的大灶就在店堂裡,湯鍋很大,滿滿的滾水,撈麵的大筷子足有兩尺長,廚師就在顧客眼前煮麵。奎元館烹調水準高,且用料講究,據說是用江蘇無錫頭號麵粉加工的麵條,才能久煮而保持爽滑不爛。這家店最著名的花式麵條是蝦爆鱔和片兒川,媽媽吃蝦爆鱔,我不愛吃鱔魚,就吃片兒川。杭州方言常帶“兒”字, “片兒”是肉片兒和筍片兒,與雪菜一起爆炒,既鮮又香。蘇東坡有詩句“無肉使人瘦,無竹使人俗”,片兒川有肉有筍有詩意。
“奎元館”原是一百五十多年前杭州的一家小麵館,據傳有個外地窮秀才來杭城趕考,到小店吃碗清湯麵,老闆看他可憐,在麵底放了三隻囫圇蛋,恭祝他“連中三元”。若干日後,有一位衣着華麗的年輕人走進小店要碗清湯麵,並說:“底下放三隻囫圇蛋。”老闆聞聲大悟,作揖慶賀,高中者賜墨寶“魁元館”三字作為店名。後來因為“魁”字有鬼旁才改為“奎”字,雖然店主多次換人,但店名“奎元館”一直延用至今。奎元館歷史悠久名聲大,歷來政要或文人到杭州,必去奎元館品嘗美味,例如蔡廷鍇、蔣經國、梅蘭芳、蓋叫天、金庸等。
上世紀五十年代起,我不再去杭州,一則家廟沒有了,祖母常住上海和北京;二則那時人人貧困。改革開放後我又常去杭州,奎元館已經搬遷,舊貌換新顏,是街角上的一棟樓房。有一次與多位朋友在二樓歡聚,有麵條,還有幾碟菜餚,吃得很開心。朋友問我:“與你小時候相比較,味道怎麼樣?”我回答:“兒時的記憶,與當今現實情景完全是兩碼事,沒法作比較……”其實我心中的答案:似乎兒時的片兒川更鮮美。
殷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