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被念頭所困
古語有云:“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人之所以煩惱痛苦,很多時候是源於心裡放不下、想不開所致。可能是為了一個人、一件事、一句話、一個臉色或一樣東西而陷入思考漩渦之中,心情愈來愈沉重。遇到這種情況,通常身邊的人都會勸我們別想太多、看開一點、放下執着、嘗試轉念,但具體要如何看開、放下、轉念,卻沒有再闡述下去。
本書以美國心靈導師拜倫 · 凱蒂設計的“轉念功課”為基礎,逐步向讀者介紹一套實用又易操作的轉念心法——透過“四問、一反轉”的參問過程,即可讓人能夠以理性角度看待問題、釐清真相並做出最佳選擇,駕馭思緒,奪回人生的掌控權。
書內提到,我們既有的思維模式,就是我們回應世界的方式。依照腦科學家的研究,人的思維框架約在六、七歲左右就大勢已定,一生可能不會有太大改變。除非是生命受到巨大衝擊或時勢所迫而不得不做調整,否則我們回應世界的方式會一直停留在原有的慣性,以同樣的角度去解讀、應對遇到的各種事物。
生命經歷過的事,都會儲存在腦神經細胞裡。基於經驗本身的感覺好壞,我們對它有所解讀,而解讀出來的念頭,就是決定情緒好壞的依據。情緒是念頭的產物,有了念頭,情緒自動尾隨興起。所以當念頭一浮起,儲存在神經系統的過往經驗與情緒,都會在無意識的狀況下被啟動。正因如此,那些深植於腦海的負面念頭,並不會因多看了心靈書籍或持齋念佛而得以超越解脫。
要實踐書中所述的轉念心法,具體操作如下:當意識到負面情緒時,先問自己:“真的嗎?”以便盡快找出不悅的念頭,此亦是為大腦按下暫停鍵,避免負面情緒進一步膨脹。然後問:“我能確定這是真的嗎?”再次對念頭提出質疑,也更深入地檢視念頭與事實之間是否存有差距。念頭本來就只是諸多可能性的其中之一,也因此只要審慎檢視,必定能找到事實例證,不再堅信念頭是“百分之百能確定”。接續問自己:“有這個念頭時,我如何反應?”能讓人看清念頭如何影響抉擇判斷,同時也影響身體和心理的反應。再來反問:“沒有這個念頭時,我是怎樣的人?”讓自己回歸輕鬆自在的狀態,也可立即比較出有念頭跟沒有念頭的前後差異。
然而,在循序問了前面四個問題後仍稍有不足,故還需通過最後一步驟“反轉”,找出與既有念頭完全相反的例子來強化新思維。這也是轉念過程中最難的一步,因為是在處理“我執”,需要先從自己的執念走出來,再逆向思考“我要求別人的事,自己做得到嗎?”或是“什麼是我更好的選擇?”把批判和對抗的心力反轉回自己可以掌控的事情上,由此會開啟轉變的契機。
“現代人愈來愈注重自己的身心健康,漸漸也開始注意到自己思緒的紊亂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加上一些有形無形的生活壓力造成的身心失調,嚴重的像是憂鬱、躁鬱、焦慮、自閉、失眠等,都跟腦袋中的諸多負面念頭有關。事實上,沒幾個人真正明白那些念頭只是念頭,並不等於我們生命的實相,更不應該緊緊抓着那些信念,讓似是而非的情緒跟過往經歷的歷史來定義我們自己。”書中這段文字一針見血地道出,念頭正是左右人生幸福與否的最大關鍵。
一旦出現負面念頭,藉由“四問、一反轉”的轉念心法,可以幫助我們暫時抽離情緒,進行自我思辨,理智地做出選擇,避免受虛幻的念頭及負面情緒所困。雖然過程不如所說般容易,但透過多練習轉念,假以時日自然可享受到大腦和念頭鬆綁後所騰出來的“空”,體驗覺醒的自在與豁達。
蘇 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