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敏症中醫膈俞穴介紹
過敏是困擾很多人的一種症狀,以中青幼年多見,是人體對外來物質的一種超敏反應。如果患者是過敏體質,當接觸外來物質的時候,機體產生的超敏反應,屬於變態炎症反應;當機體第二次接觸同樣物質時,機體反應發生改變,成為變態反應,包括過敏和免疫兩個方面。過敏性炎症造成的免疫損傷對機體不利,例如光敏感性皮炎,而正常的免疫反應對機體有利,例如感冒發燒反應屬於自我保護正常反應。
當外來物質進入人體,面臨兩種結果,如果被機體識別為有用或無害物質,這些物質將與人體和諧相處,最終將被吸收、利用或自然排出。如這些物質被識別為有害物質時,機體的免疫系統則作出反應,將其驅除或消滅,這是免疫應答發揮的保護作用。免疫應答是人的防衛體系重要的功能之一,但是如果這種應答超出了正常範圍,即免疫系統對無害物質進行攻擊時,這種情況稱為變態反應。變態反應是一種疾病,因為無端的攻擊也會損害正常的身體組織,甚至免疫系統有時對機體本身的組織進行攻擊和破壞,對人體的健康不利。過敏不是免疫力低下,而是免疫失衡。免疫系統失衡,過敏患者接觸過敏原後就會產生過激的免疫反應,進而出現過敏性疾病的徵狀。
常見過敏性輕症疾病介紹
一、蕁麻疹——以發作性皮膚瘙癢及出現充血性風團為特徵。多由於變應原(食物及添加劑、吸入物、藥物、微生物及昆蟲等)與患者皮膚、黏膜接觸進入體內所引起。臨床上分為兩大類:其一是非特異性免疫球蛋白IgE介導的Ⅰ型變態反應性蕁麻疹,其二是非變態反應性蕁麻疹,包括物理性、寒冷性、熱性、日光性及膽鹼能性蕁麻疹。此外物理因素、精神因素、神經性疾病以及全身各種疾病也可引發蕁麻疹。
二、鼻敏感(過敏性鼻炎)——多為吸入性變應原與患者鼻黏膜相互作用的結果,患者多為過敏體質,且具有遺傳性。臨床大致可分為季節性鼻炎和恆常性鼻炎兩種,前者多為吸入花粉造成,後者多為吸入屋內塵土、黴菌及動物的毛、皮屑及禽類的羽毛等導致的。
三、花粉症——是患者對植物花粉過敏所引起的,主要累及眼及上呼吸道。絕大部分該病由風做傳播媒體的花粉作為變應原而引起。主要致病有梧桐、蓖麻、莧屬植物、楊樹、榆樹的花粉等。亦有少數患者是由真菌、塵或其他吸入物、食物所引起。
從中醫角度講,正氣不足、抵抗力差是過敏性疾病的根本原因。先天稟賦不足,加之後天生活環境和方式的影響,導致肺腎氣虛,使得風、寒、燥、火、濕等外邪容易入侵機體。分而論之,過敏性疾病的反覆發作與以下幾個因素尤為緊密:
濕——現代人飲食味重,呆滯胃腸,運化不及時,生痰生濕是自然之事。運動能出汗,出汗能排濕,而當下不少人久坐少動,使得排濕途徑減少。久在冷氣環境容易閉塞毛孔,汗腺不開,濕壅積在體內,形成內濕,致使水液循環不暢。
熱——中醫認為,“熱能動風”,風就是過敏反應的一種。體內的火氣使神經陷入不安定狀態,造成熱性過敏體質,比如遇熱則皮膚癢等表現。
寒——寒是很多慢性病反覆的罪魁禍首,也是致敏的關鍵誘因。寒邪侵入呼吸道時,人體的陽氣會將寒邪驅逐出去,打噴嚏、流鼻水就是將寒氣排出人體的過程。只要寒氣排出去,過敏反應就會停止。
過敏性皮炎的一個背部穴位介紹如下:膈俞穴在脊柱區,第七胸椎棘突下,後正中線旁開一點五吋。俯伏或俯臥取穴。膈俞的“膈”指的是橫膈,而“俞”即輸注之意。因為本穴是橫膈之氣轉輸的部位,所以被命名為膈俞。為何把膈俞穴稱為身癢的割剋星,它為何具備止癢的功效呢?這個問題我們就得從穴位的經絡說起。這是因為膈俞穴位於居心俞和肝俞之間。中醫認為心主血,而肝又藏血,本穴居中,血液聚會,故名。所以,但凡與血相關的疾病,都可以取用膈俞穴。
傳統中醫一直有着這樣的說法,皮膚瘙癢其根本原因無非是“風燥”與“血熱”。所以治癢的關鍵就在於治風與治血。於是就有“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的說法。所以,刺激血之交匯的膈俞穴,可以有效調理血脈,從而起到瀉血熱止癢的功效。所以膈俞穴是治療身癢等皮膚病的常用穴。
那我們應該怎樣使用膈俞穴來止癢呢?其實最簡單便捷且實用安全的方法是按摩法。在尋找到穴位之後,我們可以使用拇指指腹點按穴位一至兩分鐘,之後沿順時針按揉穴位三至五分鐘,以穴位局部感到痠脹感為宜。這樣便可以起到調血止癢的功效。需要注意的是本穴用於止癢,一般是配合曲池、三陰交、血海穴使用,一起有祛風清熱,活血止癢的作用,主治蕁麻疹,皮膚瘙癢等。
另外因為穴位在背部,按摩需要請別人幫忙,或者也可採用一些簡易方法來保養脊背(膈俞):
一、曬背——背部是人體陽氣較為充盛的地方,但中老年人隨着年齡增加,陽氣逐漸衰弱。春夏季節,經常曬曬脊背,補充人體陽氣。夏天曬背時注意盡量在早八點前或下午四點後,不需脫去衣物,注意保暖,一般半小時足夠,避免烈日曬傷。可以針對膈俞的位置重點照曬。
二、撞背——撞背可提升陽氣,調節臟腑功能,適合氣血運行不暢的中老年人。撞背方法為:背對牆壁約三十厘米站立,雙足與肩同寬,全身放鬆,然後用背部(例如膈俞或其他背部穴位)撞擊牆壁,借反作用力使身體恢復原位。撞擊時注意力集中於背部,撞擊約三十至五十下。需要提醒的是,一定要掌握好力度和時間,以輕柔為度,如感覺不適,應及時停止。過份用力,輕則可能損傷背部軟組織,重則導致肩背部骨折。
楊大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