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搭嘗試未能成功
——談《第二十條》
張藝謀最新作品《第二十條》,有許多值得談論的地方。
《第二十條》是首齣直接以法律為主題、以檢察官為主角的中國電影,直視內地現今社會的各種霸凌行為,並因為法律的不同見解而忽視“法律”本質,導致不公不義的情況。這種爭議題材能夠拍成電影,在內地影壇來說非常難得,但難免有沙石,局部情節未能去得盡,批判性亦未夠狠勁。
更值得談論的是,劇情本是嚴肅,觸及法律、公義、生命、犯罪,但本片採取半正半喜的格局,將雷佳音與馬麗飾演兩夫妻的吵鬧鬥嘴,拍成了俏冤家般喜劇,對白如機關槍,激發出妙語連珠的笑料。特別是將女同事當作第三者的處境設計,在電話接與不接間鬧出生動笑料,喜劇感更強。
當嚴肅劇情與家庭笑料結合後,明明上一刻面對生死,下一刻卻開心搞笑,格局上絕不統一,更難襯托深刻主題。或許因應賀歲檔而設定,或許沖淡敏感的法律議題,無論如何,這種混搭嘗試不盡成功。
無可否認,張藝謀寶刀未老,處理三宗案件都顯出真功夫。一案是雷佳音兒子為阻止校園欺凌而打傷主任兒子,一案是巴士老司機出手相助女乘客被流氓騷擾,一案是窮村民因妻子被強姦而插死村霸。三案互相緊扣,層層激化矛盾,戲味一步一步提升。並涉及校園欺凌、烈士家人的霸道、審議不公後的後遺症,皆讓雷佳音從中悟出法律與人的關係。“法不能向不法低頭”、“審的不僅是案件,而是別人的未來”,最終敢於用“第二十條”中的正當防衛角度審理案件。
本片不是司空見慣的法庭片,而是從檢察官角度對法律的不同理解,不是官司的輸贏,這角度比較新鮮。但積壓多時的普遍理解,單憑最後一場聽證會辯論便被推翻,說服力有限。特別是案件的關鍵證物,一下子便被發現;校園欺凌案件一下子被當事人撤案,戲劇化了。
lhaio@yahoo.com.hk
小 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