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怨親情 滄桑感懷
——談《但願人長久》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港片《但願人長久》以蘇東坡《水調頭歌》的詞句作戲名,並以“圓”與“缺”寫入片中兩姐妹的名字,盡見兩者在情感與意境的聯繫。
香港新晉編導祝紫焉根據個人成長經歷寫成的《但願人長久》,真實、感性、無奈。每一段情節源於活生生的成長體驗,南來移民、身份歧視、生活艱苦、吸毒偷竊、兩代仇恨等,皆是一代人的耳聞目睹。特別是老一代的吸毒,許多人認為編劇刻意編造,但確是當時的普遍寫照。一家四口在擠逼空間居住、把酒樓食剩點心拿回家,都是艱苦年代的常見現象,類似的時代細節,在本片交織共鳴。
影片不搞激盪戲劇性,一切尋常生活、平常感情;人物之間的恩怨愛恨、生離死別,散發出淡淡哀愁。兩個女兒的成長,一個做導遊,離鄉別井,愛情無根;一個留守香港抗爭,面臨司法起訴;兩人映照着時代變遷與人情變化。上一代的艱苦打拚,為下一代着想,下一代成長後,又有另一種煩惱,尤其是兩姐妹對父親的感情,怨恨與諒解、聚與散,難以言喻,血濃於水。
導演採取三幕劇結構,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至今,將成長、親情與時代結合,豐富真摯。一場父女三人多年後重聚的飲茶戲,言簡情深,用眼神訴情,盡現怨憤過後的複雜之情,讓人感動。最後北上回到出生地,與鄉親閒談、撒骨灰,簡單幾句,滿是滄桑過後的思鄉之情。離鄉與回鄉、生與死,為全片留下“生於斯,死於斯”的情感,也是上一代人的心願,高度融合寫情與寫實。
年輕的祝紫焉能夠寫出飽經風雨後的傷感人生故事,捨棄煽情與噱頭,非常難得,並用個人成長的角度看社會發展與親情離合,感懷唏噓。吳慷仁繼《富都青年》後再次發放耀眼演技,年邁身軀、內疚眼神、痛苦舉動,皆演得恰到好處,更添可信性。
lhaio@yahoo.com.hk
小 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