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4年04月07日
第C07版:新園地
澳門虛擬圖書館

(世相雜議)似曾相識

似曾相識

清明節是華人慎終追遠、緬懷先人的節日,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作為華人共同的習俗,在清明時,人們借助不同的祭祀形式表達感恩與追思之情。祭祀的形式包括焚燒香燭與冥幣、供奉祭品、叩首拜祭,甚至燃放炮竹等。其中,焚燒冥幣是清明時一項延續已久的傳統習俗,其意是在世之人掛念先人在陰間的生活,通過焚燒冥幣向先人“輸送”金錢,以免先人在地下無錢可使,而陷入清苦,其寄予了後人的感念之情。而以焚燒冥幣向先人表達情感的習俗究竟源自何時,已難考證,可謂由來已久。

然而,清明節前,江蘇南通市的政府部門頒佈通告,規定全市範圍內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製造、銷售冥幣紙錢、紙紮實物,並稱冥幣等物品屬封建迷信用品。雖然通告發佈後,引起公眾輿情,相關部門解釋,禁止製造與銷售冥幣,但並不禁止使用。可是,既已禁止製造與銷售了,何來冥幣使用呢?顯然是自相矛盾的。

這不由得令人想起過往多地禁止民眾燃放鞭炮的行為。雖理由不同,而效果卻一致。

眾所周知,春節、清明等構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其本身就是內容與形式的結合。任何節日,如果抽去了具體的表達形式,節日還是原來那個節日嗎?因為節日表達的情感總是建立在一定形式之上的。沒有了或者改變了節日原來的具體表達形式,何來原汁原味的節日呢⁈

當然,節日的表達形式同樣可以隨着時代的變化而演變,但是,其演變卻是民眾自行選擇的結果,而不應以公權力予以干涉,強制習俗改變。政府作為社會管理的主體,對於公眾自主範圍內的節日習俗,即使想予以改變,至多也只能是倡導,而非強制。至於視冥幣為封建迷信物品,在觀念與行為上,則難免有文化無知的嫌疑,就如同宗教信仰不會因科技發展而退出人間。

婁勝華

2024-04-07 婁勝華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330069.html 1 (世相雜議)似曾相識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