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而復生”的宋英宗
治平三年十二月十九日辛丑,英宗病情加重,大臣韓琦奏請冊立太子,英宗於是下詔立皇長子趙頊為太子。次年正月八日丁巳,英宗崩,享年三十五歲。當死訊傳出時,太子尚未進宮即位,在英宗遺體旁邊的參知政事曾公亮突然發現英宗的手指動了一下,他大驚失色,問韓琦該如何應對,要是皇帝沒有死,現在又已按大行皇帝旨意任命太子繼承皇位,豈不是自相矛盾?
韓琦果斷地說:“先帝復生,為太上皇。”意思是,如宋英宗沒死,他也只能做太上皇了,真正的皇帝還是要讓趙頊來接任,畢竟朝廷的公文已頒佈,程序已啟動,無法追回,趙頊繼位具嚴肅的“法律效力”,不能朝令夕改。當然,我們可以推想韓琦有自己的判斷,畢竟當時英宗已患病大半年,近一月加重不起,回天乏力在所難免,真正起死回生的機會甚微。
其實英宗的這種狀況叫死後抽搐,亦稱屍體痙攣,是指人或動物於死亡後,肌肉未經過鬆弛階段就立即發生僵硬,其肢體仍有少許動作或者抽搐。屍體痙攣的成因,一般觀點認為是死前肌肉劇烈運動或伴有大情緒波動,耗盡了三磷酸腺苷,導致死後肌肉僵硬形成痙攣。
另一種解釋是反射弧應激反應。比如人的手指觸到燙東西馬上會有縮手反應,但這並不是大腦指揮的,而是脊髓反射弧的應激反應。宋英宗縱然當時已經臨床死亡(包括腦死亡),中樞神經系統已經停止運作,但肌肉周邊的神經末梢還沒有“死”,還可能做出某些反應,看起來就像震動似的。這和大家買到最新鮮牛肉,還能一顫一顫的,是同一個道理。這是自然現象,並不詭異,也沒有什麼值得害怕的。
宋英宗在位時間很短且長期患病,難有政績可言,但他全力支持司馬光編撰《資治通鑑》。後者用了整整十九年回報英宗的信任,為後世留下一部煌煌鉅作。從這角度說,英宗也算永垂不朽了。(三之三)
譚健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