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不古
人心不古,是世人認為今人沒有古人這麼厚道。這麼說未免言過其實。十步之內必有芳草,同樣十步之內必有不潔之物,問題是人們把不潔之物蓋之渠下,視而不見,只知金玉其外,未覩敗絮其中矣。厚道並非古人才有,今人一樣有,只是在某一個時期,道德敗壞,而物極必反,到了敗壞到無可再壞時,來一次道德重整,這算不算“古”?
人心不古,純粹是心理作祟。由於“人心不古”這句話,引致很多人好古。如音樂要古典的,玩好要古典的。古的未必好,譬如你的座駕,風馳電掣,軟綿綿的座位,溫度可以調節,窮聲色之美,極視聽之娛,對外可以通電話,如在家中,試問你選擇駟馬高車,還是今天的“轆死老鼠”?
劉伯溫的《誠意伯文集 · 郁離子 · 千里馬》有一篇寓言,曰《工之僑為琴》,說的是工之僑找到了一塊良桐木,斲之為琴,弦而鼓之,金聲而玉應,自以為天下之美也,獻之太常。太常使國工視之,曰“弗古”。因為他是“國工”,論資格,夠“古”,他一句“弗古”,把這琴退還。
這琴不是音色不好,“缺點”只在於“不古”。工之僑就針對這“不古”而下些工夫。他把琴帶回去,找一名漆工營造一些斷紋,又找書法家在琴上寫上幾個古窾的篆書或金文,把琴連盒埋藏在泥土裏,暮年出之,抱而到市場去,貴人過而見之,以重金購得,獻之於朝,樂官們傳視,皆曰:“希世之珍也。”
工之僑歎曰:“悲哉,世也!豈獨一琴哉!”沒有事物不是這樣。於是離開這“人心不古”,卻是“人心好古”的塵世,到了宕冥之山中,不知所終。
冬春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