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聖殿大足石刻
從成都出發,沿成渝鐵路東行二百七十公里,或由重慶乘車西行一百二十公里,即來到一處群峰盤亙、霧鎖煙橫之地,這便是遊人嚮往的重慶市大足縣,蜚聲中外的大足石刻就開鑿在這裡。大石足刻是分佈在全縣七十六處石刻造像的總稱,共計六萬餘尊造像,銘文十萬餘字,其中北山、寶頂兩處摩巖造像規模最宏大,內容最豐富,雕刻最精美。一九六一年國務院公佈其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一日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大足石刻始鑿於唐永徽元年(六百五十年),是中國晚期石刻藝術的代表作品。北山摩崖造像開鑿於唐景福元年到南宋紹興三十年,造像近萬尊,以雕刻細膩精美、典雅著稱於世。寶頂山摩崖造像則位於大足縣城東北十公里處,由宋代高僧趙智鳳於南宋淳熙至淳佑年間,以大佛灣、小佛灣為中心,總體構思組織開鑿而成。造像的表現形式在石窟藝術中亦獨樹一幟,題材不重復,龕窟間既有教義上的內在聯繫,又在形式上相互銜接,形成一個有機整體,是一處造像逾萬尊、在石窟中罕見的完備而有特色的大型佛教密宗道場,它把中國密宗史往後延續了四百年左右。各類人物造像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從不同側面濃縮地反映了晚唐至宋時期的中國社會生活。難怪有外國學者參觀大足石刻後,感嘆“面對大足寶頂大佛灣造像,看中華民族的創造才能,不禁目瞪口呆”。
其摩巖造像規模宏大,內容豐富。圖文並茂,構圖嚴謹,教義體系完備。文字通俗,言簡意賅,註重闡述哲理。涵蓋社會思想博大,把佛教的基本教義與中國儒家的倫理,理學的心性及道教的學說融為一體,博采兼收,具有極大的社會鑒戒作用,顯示了中國宋代佛學思想的特徵。生活氣息濃郁,地方特色鮮明,是石窟藝術民族化、生活化的典範,反映出源於印度的石窟藝術至此已完成了中國化進程。造像以能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誘之以福樂,威之以禍苦為創作原則,並能融科學原理於藝術造型之中,是石窟藝術的集大成之作。
大足石刻,縱貫千餘載,橫融儒、釋、道。這座歷史文化寶庫是我國石窟藝術中的優秀作品,它巧妙地將力學、采光、透視等科學原理與造像和山形有機地結合起來。它與著名的敦煌、雲岡、龍門等石窟一起構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國石窟藝術史。它既是中國石窟藝術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公元九世紀至十三世紀中葉世界石窟藝術最輝煌的一頁,被譽為“唐宋石刻藝術聖殿”真的當之無愧。
胡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