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與包容 助自閉者展所長
今日是世界自閉症日,呼籲大眾科學認識自閉症,宣揚早期診斷與治療的重要性。
現代人形容某類人自閉,字面意思是自我封閉,不願與他人溝通。但此“自閉”不同彼“自閉”,根據精神疾病診斷,自閉症始於三歲前,由先天性腦部功能異常造成,病童或固執己見、行為機械、語言發育遲滯、思維模式刻板,以及活動和興趣範圍的顯著局限性等。也有部分患者的語言能力和智商很正常,有些還在個別學術範圍,如數學、音樂、藝術等有出色表現,但社交能力表現差勁。無論何種類型,盡早發現並配合醫療、復康與敎育體系的輔導,患者仍能獲最大裨益。
統計顯示,二二至二三學年,本澳共有三千三百多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當中三分二為融合生。融合教育雖為殘疾學生提供多元的就學選擇,與健全學生一同學習,助益融入群體、融入社會。但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尤其是自閉症學生幾乎“個個不同”,在教育階段的成長和學習的成效,是不少家長的疑問。完成中、小學後,想接受高等教育,或進入職場,更是艱難。
自閉症患者與人溝通、學習和工作能力受先天制約是事實,在教育階段系統和針對性設立職能培訓十分重要。細分不同障礙種類,也有助不同治療和復康服務的盡早介入。發掘自閉症患者潛能現階段仍非易事,更重要是社會要理解與包容自閉症患者及其照顧者,讓他們得到適切支援。自閉症患者完成學業後要進入職場,需要僱主放下成見,以便他們能找到合適崗位,過程中同樣需要耐心教導和關心。
政府近年推出更多措施和優惠,推動鼓勵企業聘用殘疾人士,但能長期穩定在職場就業的仍佔少數。發展相關社企設中途職業場所,或與其他企業合作,一方面讓包括自閉症患者在內的有特殊需要人士掌握工作能力和技巧,也可更好跟進、開導在職場中遇到的不同問題,讓他們能為社會作出貢獻,實現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人生價值。
夏 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