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保護主義猖獗必遭反噬
近日,中國就美國《通脹削減法》有關新能源汽車補貼等措施訴諸世界貿易組織(WTO)爭端解決機制。這是捍衛WTO規則和中國相關產業合法權益的正當之舉,於理應當,於法有據。
二○二二年八月,美國出台《通脹削減法》,名義上是為降低通脹、促進清潔能源產業發展,實際上是大搞保護主義。這一新法涉及新能源汽車有三大內容:
一是對於新能源汽車生產,要想獲得最高七千五百美元的美國聯邦稅收抵免,電動汽車必須在北美組裝生產,所搭載的動力電池及電池材料中的關鍵礦物,必須有一定比例來自美國或與美國簽訂自貿協定的國家。
二是對於新能源發電設施、新能源設備生產等,如果想要獲得更為優惠的稅收政策,也必須符合“美國產品含量”的要求。
三是專門指向中國,即如果一個新能源汽車電池的“關鍵礦物”來自中國等少數幾個關注國家,則該汽車的生產無法獲得其他類似新能源汽車可以獲得的稅收優惠。
WTO的國民待遇原則要求各國的國內稅不得在自產品和進口品之間實施差別待遇。美國新法竟公然將美國含量或本地組裝作為授予條件,勢必造成進口產品面臨更高的稅收,從而違反了WTO的國民待遇原則。此外,WTO的補貼與反補貼措施協議禁止使用“進口替代補貼”,即以使用本國產品而非進口產品為條件的補貼。美國的補貼政策顯然是以自產替代為先決條件的,是明顯的禁止性補貼措施。
“毫無疑問,這些歧視性補貼政策目的不是為了盡快實現低碳減排、綠色轉型,而是要把在美國以外尤其是中國生產、組裝、加工的新能源汽車、電池排除在美國市場之外。”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世界貿易組織研究院院長屠新泉指出。
美國保護主義不僅針對競爭對手,也針對其盟友。去年十二月,日本製鐵公司與美國鋼鐵公司達成收購協議,日本製鐵計劃以一百四十一億美元收購美國鋼鐵。這一交易卻遭美國鋼鐵工人聯合會反對,美國總統拜登支持工會,宣稱美國鋼鐵公司保持“由本國擁有和經營”是“至關重要的”。
《華爾街日報》網站日前發表文章指出,針對外國公司的強硬舉措表明,華盛頓已經放棄對外開放,現在支持一種更具民族主義色彩的保護主義經濟政策。這可能會使外國投資者和企業降低在美國開展業務的意願。短期來看,對美國所有權的提倡可能有助於激勵國內企業和一些工人。長遠來看,對進口和外國投資設置障礙會增加消費者的成本,並讓美國勞動者和企業與一些技術和資本無緣。
美方大搞貿易保護主義,不僅對國際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和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合作造成干擾和破壞,也正反噬自己,美國的國際聲譽和投資環境受到嚴重影響,勢將加速其霸權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