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4年03月25日
第B08版:教思
澳門虛擬圖書館

抗逆力培養

抗逆力培養

去年本澳錄得八十八宗自殺死亡個案,相比起二○二二年的八十宗,上升一成。二○二三年自殺個案的年齡分佈:五至十四歲有一人;十五至二十四歲有四人……作為母親,筆者感覺特別沉重,相信是感受到家屬所面對的悲痛與無助。

這些數據提醒筆者,反思在家庭環境中培養孩子抗逆力的重要性。抗逆力是人面對逆境或困難時的適應和復原能力,這種能力不是與生俱來,是可以透過學習和鍛煉而培養和提升。抗逆力需要透過穩固的人際關係滋養,因此,親子關係可以對抗逆力的建立和提升起到重要作用,例如:家長在孩子年紀尚小的時期給予充足的愛和溫暖,在孩子哭泣和有負面情緒時能夠及時作出回應,孩子會產生對家長的信任。而這種信任,就是孩子日後面對逆境時,感受自己並非獨自面對,能夠與家人分享遭遇的前提。

孩子之所以未能接受挫折或失誤,可能是他對事物的認知存在某程度的執着,又或者太過在意其他人對事件的看法。家長除了了解孩子的觀點、同理他的感受,也要關注和支持他,協助他明白挫折和失誤只是一時,不代表永遠,嘗試以新角度看事物,從而獲得勇氣和力量面對自己的狀況。以測驗分數為例,孩子這次測驗得到八十分,孩子可能認為這不是家長期望的一百分;可能認為這不是全班同學之中最高的分數;可能認為這是全班排名最後的成績;也可能認為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績;比起自己上次測驗的七十分進步了十分。由此可見,一個分數可以產生多種不同的觀點。如果家長能夠聆聽孩子的想法,就更有機會了解孩子的觀點,協助孩子以正確的態度面對,從而培養出面對逆境的智慧。與此同時,家長要不斷提醒自己,放鬆心情面對孩子的學業成績,人生漫長,一時的成績並不等同孩子未來的成就。

另一個例子,孩子在小學一至四年級都位列班上的前三名,到了五年級,他知道自己在班上的排名不是前三名,無法接受繼而做出自傷行為。他因為很想繼續保持班上前三名的位置,對於不似預期的結果未能接受,於是以自傷行為來應付內心複雜的感受。面對孩子的軟弱,家長給予的理解和關懷十分重要。研究發現遭受過創傷的孩子,在正向的家庭環境中,可讓其以更積極的態度面對壓力和困境,其抗逆力得以提升。因此,家長得知情況後,切忌責備孩子,避免作出嚴厲的批評或嘮叨,這會導致孩子產生恐懼、憤怒,甚至是對抗,是無助解決問題的。可以透過探入的傾談,了解孩子的想法,與孩子一同尋找解決的方向。得到家長理解和關懷的孩子,在家長的支持和鼓勵之下,更有機會接受自己未如理想的狀況,檢討經驗並重新啟航。

有些孩子與家長的雙方關係欠佳,但家長對孩子的關心、關懷和擁抱,是孩子深藏在心底的渴望。家長不妨多聆聽孩子的聲音,了解孩子的想法、困難和困擾,在孩子的表達之中,尋找值得欣賞之處,例如:努力、熱愛服務、認真的態度,協助孩子看到事件除結果以外的其他部分。這樣不僅讓孩子感到被重視,也會為孩子種下積極和自信的種子,讓孩子變得堅強。抗逆力高的孩子,不一定事事完美,但他們往往在家人堅實的支持下,勇於面對沮喪的情緒和避免出現消極行為,快速適應處境和找到解決方法。他們一般以比較樂觀的態度面對得失,繼而相信自己能夠控制事件發展的趨勢,他們會聚焦於自己能力所及的事情上。如果家長期望孩子的抗逆力強,就要以身作則,活在當下,以樂觀的態度面對得失與困難,認清失敗並非完結,仍要建立希望和尋找出路。要知道,家長日常的榜樣對孩子來說是很有說服力的,因此,可以多與孩子分享個人遇上挫拆與成長的經驗。

世事難完美,讓我們與孩子一起面對生活中的各種不如意,欣賞當中的美好。最後,以李克勤的《紅日》中的歌詞,與各位家長共勉:

“命運就算顛沛流離,命運就算曲折離奇,命運就算恐嚇着你做人沒趣味,別流淚、心酸,更不應捨棄,我願能,一生永遠陪伴你。”

黃燕玲

2024-03-25 黃燕玲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327417.html 1 抗逆力培養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