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en Vivir:變革的共同未來
二〇二四年國際社會工作聯合會(IFSW),為世界社工日設定的主題是“Buen Vivir:變革的共同未來”,這是繼二○二一年以“
Ubuntu”為主題之後,IFSW再次以“本土知識”作為世界社工日的主題。跟三年前的“Ubuntu”一樣,大家看到如此陌生的辭彙,都會提問“這是什麼”?
未理解什麼是“Buen Vivir”之前,我們先思考一下,為什麼近年IFSW再次運用部落的語言作為世界社工日的主題。其可以追溯到IFSW在二○一四年訂定的“社會工作專業的全球定義”,指出社會工作是“以社會工作、社會科學、人文學科和本土知識理論為基礎”,其中如何界定什麼是“本土知識”,是社工界人士最有興趣的議題。IFSW第二次運用土著的語言作為世界社工日的主題,很明顯是IFSW的領導們,反思過去長期以傳統西方社會工作知識來理解世界已有點不足,他們開始反省,社會工作是以社會為基礎的專業,除了傳統的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知識系統外,社會工作如何適應不同的社會需要?由於這種對社會工作知識的反省,西方學者開始重新探索在非洲、拉丁美洲原來的社會脈絡及知識,如何可以把相關的知識,融入社會工作的知識體系當中。以“
Ubuntu”為例,學者通常以非殖民化(decolonization)作為反省的路徑,探索非洲社會。同樣的,今年世界社工日,IFSW以拉丁美洲的部落方言為世界社工日主題,都是沿着非殖民化的取向,反思什麼才是美好的生活。
大家看到“Buen Vivir”時,應該都感到有點迷茫,到底“Buen Vivir”是什麼意思?即使在世界社工日主題後,有相應的副題:變革的共同未來。相信即使看了副題後,大家仍然有點摸不着頭腦,到底“Buen Vivir”是指什麼?正如前述,西方學者以非殖民化的取向來反思拉丁美洲的發展,過去主要以西方新自由主義主導的發展邏輯,只強調經濟發展,而不是人和自然的可持續發展。
“Buen Vivir”原文的意思,是“美好的生活方式”,而這種美好生活,不獨是追求經濟發展,而是講求人和自然的平衡,人與非人類是生活共同體。厄瓜多爾政府自二○一三年引入“Buen Vivir”概念,運用在國家發展規劃原則。玻利維亞政府則在二○一一年,採用了“Buen Vivir”的原則,制訂了《自然母親法》,是世界上第一個賦予自然世界權利的國家。意大利學者Sara Caria把“Buen Vivir”形容為新的發展意識形態。部分西方學者雖然對“Buen Vivir”推崇備至,但他們也會強調並非以“Buen Vivir”取代原有的發展典範,而是為社會發展提供另一選擇。
社會工作如何運用“Buen Vivir”這概念?社會工作學者Miriam Gerlach指出,“Buen Vivir”是代表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而美好生活應該是與社會公義聯繫起來,表明了自然和人類關係是多面向的,不應只是利益的聯繫。社會工作中的美好生活意味着更廣泛、更深入的福祉願景,超越個人並考慮社會、社區和環境。
梁啟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