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失樓臺 月迷津渡
正月還沒有過盡,可是已進入黃梅天。本來這是春末夏初,長江中下游地方連續下雨,空氣潮濕,才有這種現象。清顧祿《清嘉錄 · 黃梅天》:“芒種後遇壬為入黴”,俗有“芒種逢壬便入黴”之語。至第十日遇壬,則黴高一丈,庋物過夜,便生黴點 ,謂之黃梅天。又以其時忽晴忽雨,諺有云:“黃梅天,十八變。”它的表現是空氣中充滿水氣,牆壁地板到處都是水,視野矇矇,如在五里霧中。難道漢代的張楷再世?相傳他有道術,能作五里霧。不過今天科技發達,能作五里霧者大不乏人。是故《管子 · 度地》云:“風、霧、雹、霜,一害也。”
我曾經遇過的濃霧 ,是若干年前在廬山,天還未亮,大霧伸手不見五指,乘車出發到某一景點,車在懸崖上行走,隨時會粉身碎骨,然而那司機駕駛自如,若履平地。《莊子 · 大宗師》:“孰能登天遊霧,撓挑無極。”像這一回廬山之行,庶幾“撓桃無極”矣。
騷人墨客寫霧的多矣。林逋這位以梅妻鶴子的隱士寫過一篇《霜天曉角》:“冰清霜潔。昨夜梅花發。甚處玉龍三弄,聲搖動、枝頭月。 夢絕。金獸爇。曉寒蘭燼滅。要捲珠簾清賞,且莫掃、階前雪。”
又趙師俠的《謁金門》:“沙畔路,記得舊時行處,靄靄疏煙迷遠樹,野航橫不渡。竹裏疏花梅吐,照眼一川鷗鷺。家在清江江上住,水流愁不去。”
我更喜歡秦觀的《踏莎行 · 郴州旅舍》:“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裏斜陽暮。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可謂孤處貶地,懊悔,思鄉。
冬春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