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4年03月09日
第A09版:澳聞
澳門虛擬圖書館

(新聞小語)上醫治未病 醫療減負擔

上醫治未病 醫療減負擔

世界各地都面對公營醫療系統成本高、長期超負荷、醫護短缺問題,本澳亦不能倖免,尤其專科服務輪候時間長,一直為人所詬病,不但影響醫療服務質素,長者、基層居民或因此錯過最適切的治療時機。

本地公共醫療制度有一套流程,非急症患者到衛生中心求診,需要進一步治療才轉介到山頂醫院專科門診跟進。但患者數目長期處於高位,有團體去年一項調查顯示,有受訪者抱怨公共專科醫療輪候時間較長,又無醫療保險,當面對慢性疾病急發,將增加醫療及調理身體的開支,導致經濟來源與生活開銷失衡。

衛生局近日回覆議員書質提及,嚴格落實分級診療服務模式,透過訂立臨床指引和轉診標準,設立電子轉診監測系統,按需增加專科門診名額。去年專科初診平均輪候時間為三點七周,較疫情前一九年下降三成以上。儘管如此,不少居民仍感到沒有明顯改善。特別是本澳人口老化,個別長者需求大的專科,輪候時間可長達約十周。

面對專科輪候時間偏長,各地應對方式不盡相同。鄰埠近年推出公私營計劃,試行“共同醫治模式”,專科門診病人若情況穩定,可選擇到社區私營基層醫療接受跟進治療,既紓緩專科門診服務需求,又騰出名額予新症,值得本澳借鏡。

社文司長曾指出,“公營醫療做得越好、越優質,私營市場就越萎縮,須思考如何做好平衡。”為此,透過公私營醫療合作,正好相輔相成。當局不妨支持私營醫療機構推行家庭醫學,研究外判,將長期病患者的一般跟進複診分流至私營醫療機構,就近就診,也縮短公營醫療機構的輪候時間。

三年疫情催生各地遙距醫療急速發展,病人足不出戶便可接受治療,實現“互聯網+醫療”,有關應用已成大勢所趨,惟本澳相關領域滯後。政府應深入研究線上專科門診可行性,加強醫療保障。

本澳醫療發展即使如何貼近全球先進地區,也許永遠趕不上患者的輪候數字。近年社會重視健康人生,“上醫治未病”,當局應加大推廣“預防勝於治療”理念,構建健康城市,病人減少,自能減輕醫療負擔。

夏 耘

2024-03-09 夏 耘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324166.html 1 (新聞小語)上醫治未病 醫療減負擔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