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機配送忙 低空經濟深圳起飛
【中新社北京電】龍年春節,深圳人才公園、世界之窗等多個熱門景區均迎來無人機配送的繁忙景象。中新社旗下最新一期《中國新聞周刊》刊文指出,供給端製造的工具與需求端的應用之間耦合,推動一種新的經濟形態逐漸形成。
美團落地反對聲起
文章提到,臨近晚餐時分,深圳潮汐廣場西南側,外賣公司高大的空投櫃被人群圍攏,一架架無人機秩序井然地將餐食投入櫃中。廣場上空,不時有民航運輸飛機呼嘯而過,商用小型無人機被允許在機場淨空區外不遠處高頻飛行。在關注中國低空空域改革的人看來,這標記了改革的進步。
二三年五月、九月,送餐無人機先後在深圳的世界之窗與人才公園開航。從試飛算起,兩年半來,它們從坪山的邊緣飛到南山的中心。在旁觀者看來,不管是南山還是坪山,是世界之窗還是人才公園,開通一條無人機航線,企業所要考量的,僅僅是用戶需求、外部制約和投入產出。但事實是,考慮“往哪兒飛”的基本前提是飛得起來。
二○年一月,美團把無人機業務落地深圳,因為這裡最早針對無人機飛行管理出台了寬鬆而明確的政策。最早的外賣空投櫃設置在坪山的一個居民區裡。剛一落地,就有住戶激烈反對。涉及住宅,無人機怎麼保證不會侵犯隱私、噪音擾民?
不接納無人機物流
“當時的基礎政策只適用於消費類的無人機,滿足大家拿着無人機航拍、娛樂的需求,但對商業應用的飛行,其實沒有真正開綠燈。”美團無人機運營負責人楊俊偉說。
挪出居民區,從偏遠街角入手,問題依然存在。一些起降點不可避免地落在市政用地上。“用市政用地開展商業化的飛行,怎麼拿到許可?政府、政策到底願不願意鼓勵你嘗試?”很快,楊俊偉與團隊發現,地面不會理所應當接納無人機物流,天空也一樣。最初吸引企業來到深圳的低空開放基礎政策,不夠用了。
“從我們二○年來到深圳,已經過去了四年。”楊俊偉說,“我們不是一下子就能讓無人機飛到核心位置。新興技術落地,涉及到政策、技術運營、公眾對新鮮事物的接受程度,這是一個不斷試探的過程。”
供給端需求端耦合
多位受訪者提到,目前中國無人機每年飛行時長超過二千萬小時,傳統通航是一百多萬小時。“這是從量到質的根本變化,無人機對傳統通航是明顯、強烈的替代作用。”
在深圳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經濟發展處處長歐陽仁堂看來,深圳的無人機產業經過十餘年的發展,在製造端已經成勢,引入美團、順豐等頭部企業,令深圳的無人機產業鏈從製造延伸到應用。“供給端製造的工具與需求端的應用之間耦合,推動一種新的經濟形態逐漸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