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部門壁壘發掘隱蔽長者
西墳馬路一單位本月初揭發一對母女倒斃超過一年,社會嘩然。社會文化司司長昨承認工作不足,並稱一直思考如何打破跨部門數據互通的問題,以發掘更多相對隱蔽的長者。
本澳已進入老齡化社會,六十五歲以上人口不斷增加,隱蔽長者料有增無減。隱蔽長者通常獨居,欠缺家庭或朋輩支援,沒有正常的社交生活和網絡。在本澳,長者離世多時未有人發現的個案並非偶發,二○二二年九月,西坑街一單位有兩名年過七旬的姐弟死亡逾月,屍體發臭才被鄰居發現。事隔一年多,本月初臨近農曆新年,澳門再發生類似事件,母女死亡超過一年才被發現。母親為長者,女兒中年,當局未發現涉刑事證據。
支援隱蔽長者,先由發現和接觸做起。無可否認,發掘隱蔽長者非易事,有關長者不少是身體情況較差,甚至不良於行,長期獨處於居室中,較少與外界接觸,以至有需要時,亦不知道從何獲得服務資訊和援手;同樣,政府部門和地區社團也未必能掌握狀況。正因如此,這些長者更需要得到外界幫助。近年來,社工局與社服機構透過“洗樓”、派發宣傳單張、設置街站等方式,共同發掘社區中的獨居長者及年老家庭,去年更主動發掘約八十名從未接觸有關服務的長者,工作走向主動。然而,有關工作較緩慢,且需大量人力支持,成效見仁見智。
據統計局二一年的人口普查結果,六十五歲或以上獨居長者計有九千三百多人,雙老夫婦有一萬五千六百多人。既然統計部門已掌握較為精準的獨居長者數目,為何社服部門卻苦思發掘隱蔽長者的良方?歸根究柢,是部門間缺乏溝通協調機制,且受法律所限,統計資料必須保密。
資料依法處理無可厚非,但時移世易,本澳人口老齡化持續,必須透過適時修法,靈活協助有關部門能夠更快捷和精準地發掘更多隱蔽獨居長者,打破各部門之間的數據壁壘,並運用科技手段追蹤獨居長者情況,及早發現問題,以免悲劇再次上演。
夏 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