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遊沙石峪
具體地說,能蓄住水,可以種植水稻的耕地叫田或水田,否則叫地。我家鄉方言中,田地是有區別的:水田、旱地。具體地說,能蓄住水,可以種植水稻的耕地叫田或水田,不能蓄住水,不能種植水稻之類水生莊稼的叫地。在我看來,北方人是田、地不分。
沙石峪人修建的梯田,是旱地,不同於我家鄉在溪灘上修建的“大寨田”——是可以種植水稻的水田,但是現場看了,也相當震撼。石頭縫隙裏的沙土,連草木都難以生長。莊稼、果樹生長,完全依靠遠處挑來的土壤。相比之下,我家鄉修建水田倒簡單得多:溪灘平整之後,保水層黃泥和莊稼扎根吸取養分的黑土,都取自本村山腳和低窪些的老田,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自己兒時參加修建“大寨田”時,覺得辛苦異常;看了沙石峪山坡梯田的情形,不得不承認,比起沙石峪人當年的勞動強度,差距很大。我們搬運泥土可以使用拖拉機、地排車等工具,沙石峪人沒有這些便利,只能完全依靠手挖肩挑,且路途遙遠。
當年跟沙石峪齊名和比沙石峪更有名的地方有多處,例如山西昔陽縣的大寨、河南林縣的紅旗渠。據我了解,別處多有可質疑、值得商榷的問題,名不副實,得不償失,難以為繼,形式大於內容,諸如此類。而沙石峪的興修水利、修建梯田是在不損害他人的前提下,切切實實改變了村民貧窮狀况、惠及今天、功在千秋的農業工程。“土如珍珠水如油,滿山遍野大石頭”的沙石峪,經過十年的努力,青石板山坡上創出農業豐收,一個吃政府救濟糧的村子已經搖身一變,成了“餘糧隊”。如今,村裏建了不少採摘園,辦了多家農家樂,吸引不少外地遊客。
(三之二)
亞 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