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生》作者許地山一九三四年元旦後到過澳門
近代以來,澳門一直是中國改良、革命者活動的重要據點,鄭觀應、孫中山、冼星海、葉挺在澳門居住、工作、生活,留下豐富的足跡。近代以來,革命與進步的種子在澳門不斷發芽,生機勃勃,影響了許多人。在台灣出生、大陸(廈門、汕頭、廣州、陽江)生長、留學英美的許地山,一生留下無數的文學作品與文史哲研究文章,其中澳門也是他關心的一個地區。
他是近現代學者中比較早利用海外中外交往(尤其是澳門)中文檔案,並集成資料册的年輕中國學者。如果我們後人對他的學術貢獻僅停留在那本《達衷集》上是不足夠的。首先《達衷集》是無心栽柳的副產品,因爲他在幫當時英法留學羅家倫的忙同時,也全面地了解鴉片戰爭前那一段歷史。其次那是許地山花費巨大精力抄寫而成的文獻檔案,包括應鄭振鐸要求抄寫敦煌檔案,自稱“牛津書蟲”。他在留英的一九二四年到一九二六年的兩年多時間裏,大量時間泡在圖書館、博物館裏,在沒有電腦的時代裏,他一筆一劃抄錄珍貴文獻檔案,也曾拍攝兩三份明清澳門、廣州檔案帶回中國,並在一九二五年的《燕大周刊》、一九二七年在《東方雜誌》刊登。這是許地山透過文獻檔案全面審視澳門。
許地山於一九三四年第一次到澳門,也是目前文獻中有記錄的一次短暫訪問。一九三五年到香港大學任職後,竭力在香港推進中文教育現代化與普及。但他與港澳教育文化藝術界的聯繫十分緊密,一起投入愛國抗日的洪流中,在香港留下濃墨重彩的一頁,爲中華文化在粵港澳的繁榮、發展貢獻了他獨特的心力。
此外他寫實的文學作品中,那些澳門雜色人物與到澳門短暫訪問的實景描寫,也是後人了解澳門與祖國關係的一扇窗口。
一、踏足:一九三四年元月許地山短暫訪問澳門
一九八八年,許地山夫人周俟松回憶稱,燕京大學實行“教授五年一休假”制度,一九三三年下半年許地山利用這一休假時間,應中山大學邀請前往講學,並在半年後前往印度考察。許地山就在一九三四年年初短暫訪問澳門。許地山寫給周俟松的信中寫到:“那天從藍沙丹尼下船,和你告別後,看船已出港,便即搭泉州船往澳門。本不想到李家去,想自己去看看,第二天便回廣州。可巧在船上就遇見那學生,他一定要我到他家去。”顯然,許地山這次去澳門,計劃是一次短暫的旅行訪問,計劃來往兩天時間,不過因爲李姓學生與父母極爲好客,許地山在澳門多呆了兩天,而搭乘的船隻是“泉州船”:“他父母極意款待,一連兩天,不讓我走,每食必火鍋,真是過意不去。到走的時候,還給我買船票又送餅食很多,真是卻之有愧。”
這位李學生,是不是一直陪同他在廣州活動的學生李鏡池,還是許地山在中山大學講課時認識的澳門學生,不得而知。
對澳門的印象如何?與他兒時在廣東見聞有何差異?顯然,看到通過對澳門的實地短訪,許地山得出“澳門地方很有趣味”的結論:“澳門地方很有趣味,很像南歐洲城市,商業不盛,政府以賭爲生。”
在澳門期間,許地山帶着照相機(許地山是攝影愛好者,赴美留學後購買了一支相機)照了一些相,其中一張在“賈梅士紀念碑”底下照的。許地山在這一年的四月到了印度,給周俟松寄來了在紀念碑下拍攝的照片。“賈梅士(CAMOENS)是葡萄牙的最大詩人,明末到澳門來,在白鴿巢寫他最偉大的THE JUSIAD(即《葡國魂》,又稱《濟塔尼亞人之歌》)。此詩爲葡國最美的作品,所以歐洲名人每天到此瞻拜他的遺跡,石壁上刻了許多名人的題記”。不過這張照片是許地山讓周俟松轉送給燕京大學任教的外籍教師王克私先生的。一九三四年的三月九日許地山的家信中提起果阿與澳門:“我打算五月到GOA(印度果阿)去,那是天主教的聖地,頭一個到東方來傳教的聖方濟的墓在那裏。聖方濟死在澳門附近的上川島,教徒把他的屍運到印度來。”許地山之所以打算去果阿,其中一個原因是“七妹子(周俟松的妹妹)與蕙君”都是教徒的關係,“問問她們要求什麽,我到墓上替她們求去”。
取了一個極富哲理名字的王克私,全名Phipippe de Vargas(瓦爾加斯),是一個瑞士學者,一八八八年出生,一九一三至一九二○年任北京、濟南、武昌等地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幹事,一九二○年後一直擔任燕京大學宗教學院與歷史系教授,曾開設“世界古代史”“基督教史”等,直到一九四八年。其中正是因爲共同的燕京經歷,加上基督教背景,許地山與王克私成了同事,而且關係密切。
二、間接交流:一九三五至一九四一年許地山在香港大學任教期間與澳門文化藝術與宗教界的來往
1.許地山在香港大學任職期間投入抗日救亡運動
一九三五年在胡適的推薦下,許地山到香港大學應聘中文學院創院講座教授。同年九月正式上任,並主持中文系工作。
在港期間,許地山對香港大學中文系課程進行改革,並與南來香港的內地文化界人士交往密切,幫助他們在港從事文化、抗日活動,他自己也積極投入到抗日救亡運動中,先後擔任了“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香港分會”理事、基督教華南戰時兒童教養會香港籌款特組委員會委員,參加宋慶齡主持“保衛中國大同盟”的活動,協助鄭振鐸先生將珍貴的三千多本元明書籍寄到香港大學圖書館暫存,在《大風》等雜誌發表“造成偉大民族的條件”“國慶節所立的願望”“七七感言”“中國思想中對於戰爭態度”等抗戰雜文,一九四一年因心臟病突發在香港去世,並安葬在香港薄扶林基督教華人墳場。
2.許地山與澳門文化、宗教界人士關係密切
對於許地山在香港前後近六年的工作生活,《許地山自述》《許地山畫傳》等著作都沒有提到許地山有沒有從香港去過澳門的事。但從現有資料來看,他與澳門有關各種各樣的聯繫。
稱許地山爲“呆子”的廣東香山人陳君葆(香港大學畢業生,夫人雲卿,比較長時間在澳門生活),時任香港大學馮平山圖書館館長兼中文系助理教授,是許地山在港大期間最得力的助手與夥伴。陳君葆在許地山去世後,一直與周俟松有聯繫,曾寫一首詩安慰周:“蕭蕭草色被秋池,近識生兒錯教遲。揮手送君愁日暮,更將何語慰相思!萬里烽煙又到秋,赤城遙望愧驊騮。何時五管重開道,也與漁樵話舊遊!”周俟松收到信後,託人回贈書信:“過澳門時,如果情况和時間容許的話,要去看看雲卿。”雲卿就是陳君葆的夫人。許地山去世後不久香港淪陷於日軍鐵蹄下,一九四二年周俟松帶着一家五口人艱難返回內地,當時陳君葆幫忙讓她們乘一艘貨船經澳門,輾轉到桂林、重慶。期間周俟松一家在澳門上岸歇腳片刻,待貨船在澳門裝卸貨物之後,匆匆前行。而許地山女兒許燕吉後來記錄下她們一家離開香港坐船經過澳門的經過,在短暫的澳門途中,參觀了大三巴牌坊、澳門教堂等地。
除了在澳門有家的陳君葆外,澳門出生並在澳門子褒學校畢業的嶺南大學教授冼玉清也是許地山一家交往的對象。一九三八年戰事紛擾,冼玉清從廣州、澳門轉到香港,在復校的嶺南大學繼續任教。在這一時期,冼玉清與許地山、陳君葆等一起參與香港文化界活動,如“廣東文物展覽會”活動中,與許地山一樣爲籌備委員,她協助許地山、陳君葆接受、保存來自鄭振鐸等人委託的珍貴古籍保護、甄別工作,參加陳君葆、許地山組織的讀書會等。冼玉清曾經說,“地山說,若果他的太太如幫他的忙,他的成就不止如此,言下冼頗有爲地山惋惜的樣子”,陳君葆則說:“他的太太幫他的忙實在多着呢,雖然不直接在學問事業上頭。冼玉清似乎不太同意我這樣的說法。”
閩南畫派代表人物高劍父一九三八年起在澳門避難生活。高劍父一九○○年在美國人開設的澳門格致書院讀書,後赴日本留學,與廖仲愷是莫逆之交。他在日本加入孫中山的同盟會,回國擔任同盟會廣東分會會長,同時是“三二九之役”的支隊長,衝在反清革命的第一線。丁衍鏞、簡又文稱他爲“革命畫家”。抗戰開始,高劍父到澳門開館授徒,結社辦展,寫作演講,其中“春睡畫院”在澳門的妙香堂重設,有弟子十五人,在澳門商會二樓舉辦了“春睡畫院留澳同人畫展”。高劍父弟子關萬里也是抗戰時期從香港居家遷到澳門,創辦天龍美術館,拜高劍父爲師。高劍父雖然定居澳門,但時常來回港澳,與許地山有不少接觸,此外許地山的三哥許敦谷留學日本,是一名藝術家,與鄭振鐸、葉聖陶合作,創作兒童插畫,與高有交集。一九三八年十二月十四日,簡又文召集在港的徐悲鴻、高劍父、許地山、趙含英、鮑少游、方人定、陸少游在他的九龍寓所信會,組織抗日救國宣傳活動①。
一九三八年年輕的嶺南派畫家楊善深(
一九一三——二○○四)在香港石塘嘴金陵酒家舉行個展。高劍父和許地山前往參觀,並加鼓勵。一九四○年,楊善深參加了簡又文組織的中國文化協進會,與許地山有合作,一九四一年楊善深到澳門避難。一九四○年二月二十二日到三月二日,中國文化協進會在香港大學馮平山圖書館舉辦“廣東文物展”,高劍父爲展覽會顧問,許地山、高劍父等編撰《廣東文物》,撰寫《居古泉先生畫法》。居港期間,司徒喬、關山月、沈尹默均有作品饋贈許地山。
三、許地山文學、歷史研究作品中對澳門的文字描述
許地山對澳門的早期認識,有來自父親許南英在廣州、陽江官宦生涯的耳語,有來自英國的中文檔案,也有來自對澳門的實地旅遊,以及從澳門師友聽到的經歷見聞,這使得他對澳門的認識是立體、豐滿的。
1.《達衷集》的明清澳門中文檔案
許地山對澳門的認識,可以在他的散文、小說裏找到,筆下的澳門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
《達衷集(鴉片戰爭前中英交涉史料)》,是許地山花了四個星期,從波德利安圖書館所藏有關英國東印度公司在廣州分公司存檔的舊信和一些往來的公文副本抄錄而成的。一九二七年許地山回到燕京大學任職,第二年的一九二八年《達衷集》正式出版。這些東印度公司廣州分公司同滿清官衙往來交涉的公函呈文、告諭及一些私人函件,其中不少涉及澳門,直接有關的公文與私函有四件:“澳門夷官覆廣州府諭查英兵船灣泊澳外事禀”(第 198頁)、“潘長耀因走私羽紗率致澳門紅毛大班 ”(第 214頁)、“英商因英軍官擅登澳門事覆粵督禀(上下缺)”(第 228頁)、“粵督百齡爲英兵據澳門事奏參前督吳熊光折(上缺)(第230頁)。此外一九二七年在《東方雜誌》上發表的兩張明清澳門檔案照片,是許地山對澳門歷史的系統關注。
爲了這些珍貴的資料,許地山在圖書館裏一呆是十幾個小時,甚至不吃午餐,爲此有了學術“呆子”的戲稱。
2.小說《換巢鸞鳳》中的“藏污納垢”澳門形象
《換巢鸞鳳》創作時間在一九二一年,當時的許地山是文學研究會發起者之一,正在燕京大學攻讀第二學位。許地山將《換巢鸞鳳》故事發生地放在陽江,而他的父親許南英(台灣籍進士)曾在徐聞、陽江任職,其間他與父親一家在陽江生活了三年,相信聽聞過他父親查辦欽州匪盜重案與習藝所越獄等案件:“第二天早晨,衆賊都圍在金城身邊呼候調遣,金城對金權說:女人都讓你去辦吧。有錢的叫她家裏來贖,其餘的或放回或是送到澳門去,都隨你的便。”“祖鳳說,若是要贖回去的話,他們家裏的人可以到澳門我們的店裏,拿二三斤鴉片或是幾箱好煙葉做開門禮,我們才和他講價。若不然,就把他治死。”顯然,當時,許地山根據他與家人在陽江生活期間所見所聞,將在兩廣的土匪在澳門開設販賣鴉片與妓院的,甚至掠來的良家婦女被轉移到澳門,以此索要贖金的故事寫入他的作品中。
3.小說《東野先生》裏的革命家避居地
許地山小說《東野先生》的主人公東野先生的太太志能是廣州城一個富家子弟,但秘密從事革命,她的姑母就住在澳門。“下午功課完了,他又去打聽雁潭的地址,他回家的時候恰打六點。女僕告訴他,太太三點鐘到澳門去了。她遞給他一封信。夢鹿(東野)拆開一看,據說是她的姑母病危,電信到時已到開船時候,來不及等他,她應許三四天後回家。夢鹿心裏也很難過,因爲志能(東野太太)的親人只剩下在澳門的姑母,萬一有了危險,她一定會很傷心。”“她到書房看見延禧(東野收留的黃花崗殉難遺孤)在那裏寫字,便對他說,你嬸嬸到澳門去了。”一度傳出志能等革命者被捕殺的消息,但後來志能心繫丈夫,安全回來,將自己的秘密工作與在英國的同學關係向東野先生作了坦白:“她走的那天,卓先生來說他們家的機密泄露了,要藏在她家裏暫避一兩天,她沒應許他,恐怕連累了夢鹿。她教他到澳門去避一下,不料他出門不久,便有人打電話來說他在道上教人捉住了。她想他有幾位住在澳門的朋友與當局幾位要人很有交情,便留下一封信給夢鹿,匆匆地出門,要搭船到那裏去找他們,求他們救援。”“她到澳門,朋友雖然找着,可都不肯援助,都說案情重大,不便出面求情,省得擔當許多干係。在澳門奔走好幾天,一點結果都沒有,不得已,只有回家。她在回家以前,已經知有許多舊同志的命都完了。”
近代以來,澳門一直是中國改良、革命者活動的重要據點,鄭觀應、孫中山及原配夫人盧慕貞、葉挺在澳門居住、工作、生活。一八八六年鄭觀應在澳門寫下《盛世危言》,一八九七年康有爲籌劃在澳門開辦宣傳維新思想的《知新報》,一八九二年孫中山在澳門行醫暢言革命思想,之後澳門成立興中會分會、同盟會澳門支部相繼成立,一九一一年之後孫中山兩次訪問澳門;人民音樂家冼星海在澳門出生,他一九三八年奔赴延安,寫下《黃河大合唱》不朽樂章。革命與進步的種子在澳門不斷發芽,生機勃勃,影響了許多人。
澳門的氣氛,以及許地山家族經歷台灣被割讓的慘痛經歷,使他萌發强烈的憂國憂民情緒,加上與瞿秋白等革命者的密切接觸,使他萌發革命的思想,進而將“革命”與澳門元素代入到他的小說主人公中。許地山的另外一篇短文《法眼》,一開始就講述反革命與革命軍開仗的故事,而主人公則是兩位新近被宣告有反動行爲被判處徒刑的大學生,一個編號是“九五四”,一個是“九五一”。“九五四”說,“在無論什麽時候,凡有統治與被治兩種階級的社會,就許大掠不許小掠,許大竊不許小竊,許大取不許小取”,有譏諷當時蔣介石奪取孫中山革命果實、背叛革命的意思。這個熟悉的“五四”“五一”令我們想到許地山筆下的這兩個大學生就是熱血青年,是革命者。
許地山豐富的經歷、溫潤的性格與堅定的愛國情懷,使他對澳門的認識、對革命的看法更富時代性。
結 語
許地山,出生在一八九四年台灣被割讓之前。沒多久,因抗日失敗,闔家逃離台灣。許地山也隨父兄回到內地生活、學習。許南英父子曾參加台灣抵抗日本侵略、黃花崗起義、抗日救國運動,愛國、革命是這個家族不滅的精神傳承。
相對於許地山在閩南、北京、粵地生活、工作了很長時間,他在澳門的旅途十分短暫,但他很早關心澳門,且在一九三五至一九四一年的居港生活中,與澳門積極進步的愛國知識分子緊密聯繫、合作,一同團結港澳教育文化人士,一起支援祖國的抗日運動。
許地山曾經說過,爲學有三條路向:一是深思,二是多聞,三是能幹,三途之中,以多聞爲本。正是由於他的博聞强記、積極思考人生存在的意義,又肯實幹踐行,故成爲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可以說,在近現代文學史上,許地山並沒有缺席澳門,而是以歷史與現實的雙重視角關切澳門、認識澳門。相信,未來隨着更多資料的整理,許地山與澳門的關係將引起後人更大的重視。
註釋:
①王新鋒:“報刊傳播與《大風》文人群體構建初探”,《新聞研究導刊》,2020年第4期。
福建師範大學
閩台研究中心
許地山研究所特約研究員
楊仁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