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關古道珠璣巷
唐代名相張九齡,南粵韶州曲江(今韶關市曲江區)人,唐開元年間官拜宰相。張九齡為官剛正不阿,作風不被朝廷所納,遂辭官歸故里。他回到家鄉嶺南,歲值壯年,豈能閒坐家中,終日寄情於山林河澤、訪村尋野。由於南嶺山脈橫亙於粵北,南來北往並無正道,通行只有山間小道,行旅艱辛,士商往來不堪其苦。張九齡遂具狀向朝廷建議,開鑿由廣東南雄通往江西大庾縣的山道。
開元年間的唐皇朝,經過“貞觀之治”的歲月,民豐物阜,工商發達,社會繁榮。嶺南以沿海之利,海外交通甚為方便,對通商貿易起到促進的作用。此時廣州已成為華南對外通商口岸,為了開通南北陸路交通,以利工商,朝廷亦意識到修建梅嶺古道有迫切需要。唐玄宗遂敕令張九齡主建梅嶺古道,並設關防。梅關古道的建成,南來北往交通大為改善,成為嶺南前往中原的主要通道,除了有利南北商務往來,朝廷開科取士,還有利於嶺南學子赴京應考。
唐朝建成的梅關古道,到宋代金兵大舉南下侵犯宋,尤其“靖康之難”起,中原百姓為逃避戰亂,紛紛舉家扶老攜幼通過梅關古道南來避難。南來的中原老百姓,人生路不熟,甫下梅嶺,暫且寄居距梅嶺十里的南雄珠璣巷。
珠璣巷全長約一千五百公尺,先後居住過一百八十個姓氏人家。大量湧入的中原避難人士,令珠璣巷居住環境甚為擠迫,加上珠璣巷周圍地少人多,生計艱難,逃難者帶來盤纏豈不坐食山崩?至此再向南移已是別無選擇,乘船南渡沿北江往下游尋覓理想居住地,已是暫棲珠璣巷逃難者的共同願望。時至今日,珠江三角洲地區還有居民將他們的先祖上溯到南雄珠磯巷。
圖/文:鄧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