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非昔比新馬路
唐 嘉
新馬路是市中心一條貫通南北交通主要幹道,有人形容對小城的重要性,如心臟之主動脈。目前有十四條巴士線駛經新馬路,每天慣常都有一段塞車時間,一般在上午階段,令出行人士耽誤了不少時間。究其原因,恐怕是受國際酒店前的紅綠交通燈間隙時間過長所致,加上目前火船頭街附近有道路工程,以及新馬路車輛都要禮讓行人在斑馬線上優先通過,導致車龍經常出現。
附圖是兩張近年在新馬路拍攝的照片,上圖是早年拍攝的。而巴士大排長龍那一張,則是最近拍攝,兩圖比較,招牌失去了,增加了車龍。足以說明上述塞車現象是目前新馬路近況;而招牌懸掛逐漸減少,顯然是趨勢所致,和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招牌在新馬路出現的盛況不可比擬。
筆者曾經在一九六七年,站在十六號碼頭向新馬路街口拍攝國慶遊行照片,當年仍看見有很多招牌懸掛,包括衡昌、顯記、英記、協寧大藥行等等。不獨如此,當年在新馬路開設商號的老板,人情味濃厚,且有軼事流傳。例如由籃球代表鮑馬壯先生開設的元記餅家門前,聚集了香港來澳比賽的朋友。鮑先生向每一位香港球員半賣半送,一人一袋澳門街餅食手信,成為翌日報章體育版的花絮新聞。另外在協寧藥行隔鄰二樓的真善美攝影器材店,老板施堂態度和藹,好好先生一名,幾乎認識大部分拍友。施先生的兒子更是從香港富士學藝回澳,開設沖印店,成為第一代射印3R高手!
不過,目前新馬路雖然有一些歷史悠久的舊建築遭拆卸重建,但仍然有很多外牆立面保有上世紀民初建築風格形式樓宇,加上政府推動本土歷史文化保育工作,深化本土歷史研究及彰顯澳門城市形象。早前,新馬路新中央對面一幢舊建築拆卸重建,外牆立面用鋼架支撑,盡可能保留舊牆外觀。事實上,新馬路大部分樓宇外形,很多都保有懷舊色彩味道。有朋友捨近求遠,到印尼旅遊時,特意到當地華埠,參觀華僑居住的懷舊建築住宅區。其實,本澳新馬路樓宇特色,比印尼華僑城的建築更有看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