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龍三”火箭首搭外國衛星
二月三日,捷龍三號運載火箭在廣東陽江附近海域點火升空,以“拼車”形式將九顆衛星順利送入預定軌道,完成了該型火箭二○二四年的首次發射。此次發射有哪些特點?捷龍三號運載火箭有關專家作出解讀。
這次任務是捷龍三號火箭第三次海上發射。讓火箭穩立船上;為火箭穿上“保溫衣”,確保舒適的海上運輸環境;尋找海況更好的發射點位……其間,火箭團隊不斷與大海“磨合”,適應海上發射任務。
海射優勢更加靈活
相比陸地發射,海上發射的優勢在於發射點位更加靈活。在茫茫大海上,發射點位怎麼選?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捷龍三號運載火箭總體副總設計師劉偉表示,這恰恰是難點所在。
劉偉稱,上次的發射點位雖然符合衛星軌道需求,但風浪大。通過分析近五年海事部門對附近海域實測的數據,團隊發現在近岸位置海況會降低一個級別,於是選定一個離岸更近、風浪更小的新點位。“看似簡單地‘給發射挪個地方’,涉及大量計算、設計與協調,火箭團隊在一個月內完成了這項工作。”
火箭變成“預製菜”
據悉,此次任務中,科研團隊調整了火箭總體回路設計,識別、剝離出火箭更多可“預製”部分。對此,劉偉打了個比方:“這就像炒菜,過去接到顧客訂單後,我們才去買菜、洗菜、切菜、炒菜,需要較長時間。現在,我們把火箭的部分研製生產工作提前完成。”
此次發射的捷龍三號運載火箭“預製”部分早在去年上半年就已完成。據了解,從總體設計、產品生產配套到總裝總成,如今,捷龍三號火箭研製生產中可“預製”部分約佔百分之七十。
談及火箭“預製”的好處,劉偉算了一筆人力賬,“原來一支隊伍一年只能執行四次發射任務,現在極限狀態下可以實施十二次發射”。
火箭“拼車”成本低
隨着國內衛星技術不斷發展,小型衛星批量發射、星座組網的需求越來越旺盛。為了滿足不斷增長的商業發射需求,提供成本更低、更靈活的發射方式,火箭“拼車”服務開始流行,好比人們所熟悉的拼單團購、拼車出行。
此次太空“拼車”中包含一位外國“乘客”——埃及NEXSAT-1星。這是捷龍三號火箭合作的第一顆外國衛星。劉偉介紹稱,“為了讓衛星和箭體更加匹配,團隊研製了特殊的轉接結構,保證衛星接口能跟我們的降衝擊裝置適配。”
當前,捷龍三號火箭已進入應用發射階段。根據此前披露的消息,二○二四年,捷龍三號火箭計劃執行五次以上發射任務。
(北京三日電)
中新社記者 馬帥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