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中亞地區原材料提供高效便捷物流通道
灣區首條國際公路進境通道開通
【本報記者廣州電】一輛懸掛TIR標識的跨境公路運輸進境車輛,本月三日經佛山海關駐南海辦事處全球性跨境通關系統監管驗放後順利通關,將供給大灣區本地輕工、紡織等企業生產使用。標誌着粵港澳大灣區首條TIR國際公路進境通道開通,該線路是繼空運、海運、鐵運之後的大灣區與境外聯通的第四類國際通道,將為中亞地區的優質原料直達大灣區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物流通道。
全球七十七締約國
TIR即《國際公路運輸公約》,該系統是建立在聯合國公約基礎上的國際跨境貨物運輸領域的全球性海關便利通關系統,具有通關手續便捷、運輸周轉速度快、機動靈活、可實現門對門運輸、相對性價比較高等特點。目前全球有七十七個締約國,基本覆蓋共建“一帶一路”國家。中國於二○一六年七月正式加入《國際公路運輸公約》。
“在TIR系統中,運輸企業只需要向海關一次性提交相關運輸數據,便可以完成直至目的地的全過程運輸,全程不換車不倒裝,所有沿途海關無特殊情況無須對貨物進行開箱檢查,能夠幫助企業平均節省八成左右的通關時間,七千公里路程的跨境公路運輸時長可縮短至兩周左右。”佛山海關駐南海辦事處綜合業務科科長葉文彬介紹。
減省成本運輸周期
為保障本次TIR業務順利開展,廣州海關與口岸海關協調配合,指導企業做好相關備案,全程跟進指導企業規範申報,為企業提供“七乘廿四小時”預約通關服務,安排專人專崗做好通關服務,確保此次TIR車輛、貨物順利進境通關。
此前,佛山本地企業進口中亞地區的原材料,主要通過空運、海運、鐵路等方式進口,面臨運輸成本高或運輸周期長等難題,TIR國際公路運輸彌補了成本高或周期長的短板,還具備對基礎設施依賴小、機動靈活、裝卸方便等特點。
廣州海關強調,下一步將積極推廣TIR業務,優化監管通關服務,暢通、拓展國際物流通道,持續深化粵港澳大灣區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經貿往來,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