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藝之都,深圳? (四)
深圳灣藝穗節以南山區為發展版圖,在二○二○年由海岸城海德廣場的大型商業區,轉戰以歷史、文創、設計築建的南頭古城。資源集中、定位清晰、新想法層出不窮,做節氣氛濃厚,同樣是以環境劇場為主調,與蛇口戲劇節相比,有另一番風景。
“藝穗節”涵義多樣,各有解讀,一般的核心精神都是前沿、創意、民間、社區、進取、獨立精神、多元節目,由一九四七年的愛丁堡藝穗節開始,估計全球已有兩百多個以藝穗節為名的文化藝術節慶。以兩岸四地而言,香港藝穗節 (一九八三年) 歷史最久,可惜現已停辦。之後依次是澳門藝穗節(一九九九年)、台北藝穗節(二○○八年)、深圳灣藝穗節(二○一○年),中間亦曾出現過短暫的上海藝穗雙周。能持續辦了十多年的,深圳灣藝穗節算是內地首個,它標誌着一個民眾狂歡和藝術家展示才華的節日,強調公共參與和個人創造,提倡平等對話和自由抒發。二○二三年以“藝穗馬拉松”為策劃主題,象徵“在奔跑中找到呼吸與力量的平衡,在不斷的自我質疑中,堅持對於追求的熱情”。整個藝穗節就如同長跑一般,上百場演出在劇場、巷弄、廣場、公園裡馬拉松式接力表演。
“參與”是深圳灣藝穗節的一個重要元素。當中的“藝穗在古城”,邀請來自不同地區的民間劇團,融合了生活和藝術的場域,讓觀眾以多元視角感受在地文化的獨特魅力。澳門的搏劇場和廣州的生白劇場便被邀請策展多個節目,走進古城,常見澳門面孔。南頭古城作為港澳源頭,以節中有節的形式,聯合搏劇場推出搏劇場節 : 實驗音樂演出《電音麻將》,抱着植物聽《植物誦歌》音樂會,帶着動物入場的《小小動物園》,在古城漫遊打開電子設備體驗一對一配對的《愛情實驗室》;戀愛社交,種花養草,溜狗玩貓,麻將耍樂,有不少澳門的本土民間風味。生白劇場則以環境演出為主,節目有社區趣味,不少是素人演出,感覺分外親切 : 《打工人喜劇地圖》、《角落頭》、《抱枕人》(在櫥窗內演出)、《超級海賊貓》、《和Ta的小事》(在大樹下演出)、《競賽!——請回答二○二三》(在廣場以大型集體遊戲形式演出)、《一閃一閃亮金金》等,都是充滿青年活力和創意的作品。
深圳灣藝穗節有很多跟生活聯動的節目和元素,例如夜跑!名為“微醺夜跑”的活動,在教練帶隊下,參與者從中山公園東門途經南頭古城北城牆至大家樂舞台,途中有藝術家用螢光顏料在參與者身上作畫,每個人由無色跑至有光,帶着螢光夜跑。跑步結束後飲用藝穗節特製啤酒,暢飲聊天,將生活、藝術、運動、商業捏成一塊,十分有趣。 “藝穗巴士”以音樂雙層巴士穿梭,音樂人偽裝上車,快閃沉浸式演奏,也令生活加添不少驚喜。
要寫深圳灣藝穗節,亮點不少,找時間再獨立介紹。但不論是深圳灣藝穗節、蛇口戲劇節,或深圳在去年十一及十二月的多個藝術節中,有一個字眼是頻繁出現的:“孵化”。澳門政府打起“演藝之都”的大旗,暫時未見清楚的方向和策略。“孵化”兩字,應是重中之重。下期是這專題的最後一篇,將以此為題。
尼修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