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昔海寧
拜讀了譚健鍬的〈海寧一日遊〉,不由得令我想起以往見過的海寧。從前交通落後、普遍貧困,旅遊很難。
一九六六年,我與上海外國語學院俄語系的幾位同事,只能單車出行。一行七人第一天在上海郊區小鎮過夜,第二天沿金山灣東海邊向南騎行,進入浙江省省道,大部分是煤渣路,踩單車很費力,傍晚到達海寧縣時已筋疲力盡。
次日在城區騎車遊蕩,那時海寧比較蕭條,不敢去造訪海寧的文化名人遺址。其實我們做了更出格的事,第一個節目到鹽官朝拜陳閣老的府邸。據說乾隆六次南巡,就是為了到海寧認宗祭祖。傳聞乾隆不是滿洲人,是我們浙江人。譚先生此次在海寧還品嘗到浙江美食,那時我們都很窮,別說品嘗佳餚,能有鈔票、糧票買一碗麵條充飢已心滿意足。
一九八二年我再到海寧,和上海畫報社的幾位同仁前往海寧觀潮。海寧縣領導把我們當作上賓接待,我們的麵包車剛進入海寧縣城,即刻有人上車為我們帶路去住宿的地方。對方把我們引領到城外的荒野,公路上奔馳了十幾分鐘,來到一個只有幾戶農家的小村,安排我們住進一棟外貌陳舊的樓房,想不到內裡的設施絕對一流,大大超過當時的酒店旅館,原來這是內部招待所。當晚我們到錢塘江邊觀潮,改革開放初期,老百姓還沒錢旅遊,觀潮的人不很多。
第二天吃過豐盛的早餐後我們走出招待所,看到有幾個農婦正在手工抽蠶絲,他們把蠶繭放在熱水中,用手工抽絲,把細細的蠶絲拉得長長的,然後捲起來,木製的工具很簡單,這是聞名世界浙江絲綢的第一道工序,難得見到。當時我們急於趕路沒有將這個過程拍攝下來,否則保留至今,必定是絲綢非遺的珍貴記錄。現今浙江工業發達,這種古老的手工操作肯定時過境遷……
改革開放後,海寧與全國各地齊頭並進,近幾年被列入全國百強縣市,而且排名靠前,尤其是皮革製品全國聞名。今非昔比,譚先生遇見的現今海寧,與我那時候看到的海寧是兩個差距很大的畫面。幾十年前兩次見到的海寧景象至今難忘,很想再去看看現代化海寧,還想瞻仰王國維、徐志摩、金庸和蔣百里諸君的故居。
殷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