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3年12月20日
第C04版:鏡海
澳門虛擬圖書館

謁利瑪竇墓園紀實

筆者於 利瑪竇墓 園留影

利瑪竇墓碑

謁利瑪竇墓園紀實

利瑪竇其人,國人知之鮮少,吾捷足先登。當年在澳門工作、生活過多年,利瑪竇乃澳門歷史名人,人皆知之,他乃開創中西文化交流的第一人。明萬曆十年,即公元一五八二年,剛滿三十歲的利瑪竇,便肩負耶穌授予的神聖使命,遠涉重洋,歷經千難萬險,由意大利來中國傳教。他落腳中國國土的第一站,即澳門。海納百川的澳門便接納了他,包容了他,教他學中文,熟悉華夏民族的禮義孝悌,並很快令他迷戀上了中國文化,與澳門心神交融,情景化一,視澳門爲第二故鄉。

一年之後,待“整裝”成了半個中國人,方深入中國內地傳教,前後長達二十八年之久,不婚不娶,一心侍主,不幸染恙,病逝於京城。幸得明皇御批,方葬於京城,遂成爲落葬中華帝國第一位異教徒、外國人。其墓園就選址在今車公莊大街以南一片地方。解放後被圈入市黨校地盤之內。

站在重啓“一帶一路”時代潮頭,回望歷史,利瑪竇作爲最早勾聯中西文化的開拓者、闖關人,其歷史地位及意義越古穿今,彪炳千古!

然,受時代的種種局限,利瑪竇被藏於陰山久矣,其墳塋更成了一處難言之禁地,避世於寂處。居然連久居京城五十六年的大牌權威媒體人顔兄,竟頭一次聽聞,唏噓不已!

老同事北北,家父生前係北京市黨校重匠,其家亦置黨校院內。迄今市黨校又添一塊行政學院的牌子,雙牌一校,其母仍住在此。利瑪竇、湯若望、南懷仁等一批西方傳教士之墓園,距北北父母家僅數百米。只是墓園大門常年緊鎖,不能進入其內,僅能隔牆探望。北北知我曾撰寫過幾篇有關利瑪竇的文章,對利瑪竇繞有興趣,故相約有機會帶我來墓塋一瞧,還可以續寫一點東西。

昨日,終於成行。午飯後,麗日高照,清風徐徐,黃葉紛紛,秋冬仍在交纏。校院深處,樹木簇擁,人跡罕見。北北率前引路,顔兄與我尾隨其後,踩着沙沙作響的滿地黃葉,院深林密,放眼望去,院中人影,惟我三粒而已。

待抵近墓園,居然墓園鐵栅門被打開,一着保安制服的男子立在門前。北北一陣驚喜,上前詢問:今天墓園門怎麽打開了?保安回話:三點有外賓來參觀。原來如此!我們三人喜出望外,北北尤之。她說,自家父病故,近年來她一直陪母在此居住,從未見過墓園門打開過,這是頭一次遇到。這也太湊巧了!吾心裏倏地騰起一股熱乎氣,興許是澳門之緣?興許是我謁拜心切,被視同知己?故開門迎接?吾倍感榮幸。

進得園內,墓碑林立,呈隊列排之,如巨人巍然屹立,一派蕭然靜穆之氣。三人沿墓碑逐一仔細觀瞻,拍照。顔兄如發現新大陸一般,選擇最佳拍攝角度,不停地用手機拍照,興致昂然。北北更顯主人身份,逐一解說之隙,還忙着爲顔兄與我留影,忙前忙後,甚是操勞。

歷經漫長歲月洗禮與侵蝕的幾十座墓碑,石質雖堅固,然碑上刻字幾近模糊。故各墓碑前地上,又添置一黑色大理石方牌,上述墓中人物之簡介,供瞻者知情。

出了墓園,北北又引我二人,沿原墓園附屬建築——馬尾溝教堂、山字樓、口字樓依次逡巡了一大圈,三座建築外觀皆完好,浸透着異樣的歲月雲煙。它們身上的故事,就是那個時代的歷史。

臨別,顔兄與我,均呈痴痴狀,彷彿親身穿越了一回歷史隧道!

曾 坤

2023-12-20 曾 坤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309082.html 1 謁利瑪竇墓園紀實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