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應對AI犯罪
經濟復甦、旅客增加,伴隨而來的,便是整體罪案數字上升。保安司數據顯示,今年一至九月錄得整體犯罪近萬宗,詐騙及網絡犯罪案就佔千六宗,其他如網上投資、網購等亦有增加。反映網騙犯罪花樣百出,防不勝防。
政府近年開展大量打擊詐騙工作,與金融機構、電訊業推出措施,如建立緊急止付、可疑匯款勸退、快速屏蔽釣魚網站機制等,近期亦提及會構建防詐平台。但“一隻手掌拍唔響”,居民應加強保護個人私穩,收到不明來歷電話時,盡可能通過多種渠道證實其身份真偽。
隨着人工智慧技術飛速發展,應用場景不斷擴展,突破空間和時間界限,既便利社會,亦帶來新挑戰。尤其現時在語音合成、面部識別技術相當成熟且便捷,簡單上傳一張相片,再通過深度合成技術,任何人都能成為影視作品中的“主角”,表情、神態都看不出端倪,幾可亂真。
濫用“AI換臉”技術侵犯個人信息的犯罪行為,在各地可謂屢見不鮮。僅憑一張照片、一段視頻,透過互聯網快速傳播效應,足以編造新聞、侮辱勒索。不少知名網紅、藝人或政治人物,都已受到“AI換臉”侵害。因應科技發展帶來的網絡安全隱患,政府需要進一步監管人工智能。有意見認為應加快對人工智能的使用及安全立法,值得深思研究。
悅 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