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都一樣
最近應邀為某校的初中學生教授一連數堂的編劇課程,在二○○○年出生的孩子已大學畢業的今天,我對歲數似是失去概念。在第一堂開始前,我隨口問了學生是幾幾年出生的,在得知答案後,竟驚覺自己與學生相差至少二十年!年齡差的真實感覺更體現於我所寫的教案,當我舉例一些接觸過、合作過的香港藝人時,學生們都沒有反應。
不死心的我又連續問了幾個香港目前的流行組合、歌手、演員時,台下一片寂靜,弄得我也尷尬起來。原來,對於大多中學生來說,香港的流行文化似是只剩下了周星馳,而內地藝人、韓國偶像才是他們所熱愛的,對於正在香港發展的我無疑是一個打擊。腦海裡不禁閃過一個念頭,這些孩子才是未來市場的消費者,以後我所創作的作品還會有人欣賞嗎?從來不怯於講書的我突然被這些孩子嚇窒。
更糟糕的是我高估了學生的理解能力,提前花心思準備的教案及理論對於他們來說是深奧而無聊的。看着一張張一臉茫然的青春臉孔,我決定第一堂課先擺爛,改為播放影片,再用影片作為例子來講解劇本創作。
我選了一套八年前拍的青春題材短片放給孩子們看,原本以為孩子依舊繼續冷淡,誰知他們的反應十分熱烈。當看到一些關於情竇初開的情節時,尖叫聲、歡笑聲此起彼落,看着孩子們真切的反應,我突然明白到,原來就算我跟他們有了二十年的年齡差,我們的成長環境全然不同,喜歡的流行文化南轅北轍,那些屬於青春的情感共鳴卻盡是相同。而大抵在創作當中,情感共鳴才是歷久不衰的關鍵因素。
愛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