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旅客市場 加速競爭升溫
今年依靠大量旅客湧至,經濟迅速反彈,引客成為復甦的首要任務。但當旅遊業恢復常規模式後,要打響旅客拉動消費的如意算盤,難度不斷增加。
今年旅客量按季持續增長,第三季迎來八百多萬旅客,較第二季的六百多萬,增逾兩成。一般情況下,旅客量應與銷售額掛鈎,然第三季零售業銷售額不升反跌,按季減少百分之六,當中十一項銷售大項中,只有中式食品手信保持增長,其他十項皆下滑,銷售額全部按季縮減,顯見旺丁不旺財。整體零售業氣氛減弱,除因居民消費意慾低、消費陣地外移,亦因爲旅客消費力未能完全填補本地的缺口。
雖然旅客總體消費連續三個季度保持增長,從今年首季近一百五十億,增至第三季的一百九十六億元,人均消費卻由首季三千餘元,按季下滑,到第三季減至二千三百多元。旅客在澳花費與入境客量走勢背馳,印證了旅客消費模式的轉變,同時反映市場產品推陳出新,要吸引消費衝動卻逐漸困難。
明年推動旅遊業加快復甦仍是主調,並擬訂好開發國際市場的路線圖,希望加快吸引客流,尤其吸引遠程旅客在澳門住宿、購物、度假等,拉動整體消費水平,填補當下疲弱的消費力。旅客千里迢迢來澳,花費較豪爽可以預期,故各界開始把投資熱點瞄準旅客“必然”花費的環節,餐飲業尤其突出。
疫後經營環境兩極化,投資餐飲業者繹絡,希望迎合居民對餐飲業升級換檔的新需求,並瞄準旅客市場的龐大商機。然而,全城均提倡開發旅客市場,引旅客入區消費,過程難以一蹴而就,甚至因求客心切,大量主打輕食、烘焙、咖啡等餐飲冒起,令競爭進一步升溫。餐飲業如是,其他行業亦有雷同情況。
可以想像,過去旅客與居民兩大市場板塊的重疊度不算很高;未來當各區持續引流新血,希望改善消費氣氛,紛紛投消費者所好,兩大市場板塊的區分漸趨模糊,如何平衡本地人與旅客的需要,將成為更大的挑戰。
春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