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村首重A區通達性
新城A區“大地盤”建設如火如荼,區內規劃的學校村通過以共用相關教育配套設施的規劃理念,達至在高密度開發下實現集約利用、資源共享的概念,開澳門先河。按照規劃,學校村將有八所學校校舍和一個教育中心進駐,目前已展開設計。當局與八所辦學團體緊密溝通,重點關注學校村周邊的行人設施、交通網絡等實際問題。
根據新城A區詳細規劃,教育設施用地即“學校村”位於西側,五百米的服務範圍能基本全覆蓋A區,保障絕大多數學童能夠就近步行上學,實現均衡佈局。有關交通配套,周邊劃有貫穿東西南北的不同路網以疏導車流,並以四通八達的慢行系統以串聯區內不同街區或地段。在學校村的規劃上已預留特定功能地下空間發展區,透過特定功能區地下空間的綜合利用,緩解學校集中帶來的周邊道路通行壓力以分流車輛集散。周邊公屋配置的公共停車場可供進出學校村的車輛停泊,全方位疏導交通。
新城A區預計居住人口十萬,儘管新期經屋目前申請人數驟減,但學校村提供約一萬三千個中小幼學額。區內每名學生的平均教育用地指標若不含體育設施,約五點一平方米。新校舍、新設施、新空間,即使A區初期入住人口或緩慢增長,但不同區份的學生進出A區所帶來的交通壓力和人車流動線,需要前瞻部署。
更值得關注的是,政府曾向中央提出新城A區與澳門半島東北側之間的水道填海,提出A區與東北側之間填海○點三六平方公里,用作綠地或公共開放空間,讓A區加總面積一點七四平方公里,有條件與A區與東北區無縫步行通達。但填海未獲批覆,無疑讓A區對外連接的靈活性降低,未來A區所承受的交通不僅僅是居民的出行壓力,更要承擔倘繼續增加的“澳車北上”壓力,A區與澳門僅靠輕軌、四條連接橋連通,能否負荷?因應學校村師生出入和家長接送,是否需要更多行人通道連接?如何進一步擴大A區的通達性,需要當局認真思考。
夏 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