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錯過的好戲
——談《白日之下》
精彩!感人!《白日之下》的第一個鏡頭,女主角余香凝進入殘疾院舍目睹慘況,也就是外人的進入;最後一組鏡頭,她完成揭露院友不人道對待及被性侵的工作,在大雨中被人唾罵。一頭一尾之間,從進入到走出,包含着豐富議題:傳媒浮沉、人性變化、黑暗事件、無奈制度、對錯難分。
“你估十年後還有冇記者?”暗指香港傳媒正在衰落的現象;“過兩日無人會記得呢單新聞!”直指新聞如流水。余香凝本是一名只求加人工的記者,假扮院友親人追查院舍黑幕,看盡悲苦,了解無助院友,性格從“只求打工”到真心幫人的變化,企圖用新聞改變世界,卻有心無力。人的渺小的主題,盡在其性格變化中彰顯。
“老人從來是包袱”的自白,明顯指出老人問題。被家庭遺棄,影片描寫這遺棄是多層面的:胡楓曾因做錯事而被遺棄;姜大衛身世沒有明確交代,看來飽經風霜。筆觸亦從院內擴展到院外,余香凝與母親鮑起靜的幾次對話,點出兩代問題,觸及老人院與返鄉歸老,襯托着家庭、老人、院舍之間的複雜關係。
“司法制度是寧縱勿枉”、“我們辛苦建立的制度,難道連一個女孩都保護不到?”揭露真相後不等於勝利。司法制度是另一個世界,證據、受害者情緒等全都是公義道路的障礙。無法讓受害者討回公道,是悲哀的寫實一筆,發人深省。女主角從辦公室準備走出去,一邊走,燈一邊熄,很有寓意的一個鏡頭:公義已死。
“不要為做正確的事而內疚”。結尾,犯罪院舍被釘牌,卻導致院友無處容身,家屬大罵記者。揭露罪行應該被罵嗎?但院友流離失所確讓人憤怒。對與錯、黑與白、犯罪與現實,交織着讓人慨嘆的模糊空間。
從揭露黑幕開始,到家庭、司法、情理等不同層面,拍出“好人沒好報、惡人無惡報”的無奈現實。整體誠意、寫實、細心,勇敢,對白精警,演技出眾。
lhaio@yahoo.com.hk
小 也